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纪念经济学家杨小凯(4)

遗憾的是,刘道玉与杨小凯的交往虽然成就一段佳话,但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圆满。1988年,思想开明、勇于改革的刘道玉在武汉大学校长任上被突然免职。受此影响,本来打算留学结束就返回武汉大学工作的杨小凯,在百般煎熬中选择在国外大学任教,并最终于2004年客死澳大利亚。

杨小凯是不幸的,因为反复折腾的阶级斗争浪费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求知岁月;杨小凯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命运的多个十字路口上总有伯乐眷顾,让他能在学术上脱颖而出并最终大器晚成。对比杨小凯的不幸与幸运,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两者孰轻孰重以及从前者到后者的转换,充满着太多的变数与不可确定性。杨小凯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社会民主与法治不健全的必然结果;杨小凯的幸运,则在很大程度归功于伯乐提携这一偶然因素。纵观杨小凯的学术生涯,可以说,如果没有刘道玉的鼎力相助与大胆提携,他能否登上经济学研究的巅峰,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而将这个问号加以延伸,就会让人联想到“钱学森之问”,即2005年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面对温家宝总理发出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千里马或许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杨小凯”或许常有,而“刘道玉”不常有。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与成长环境,更多的杨小凯们就有可能被埋没。惟有以民主与法治为基石,建立一个思想自由市场,再毗邻该市场建立去行政化、回归学术本位的大学殿堂,英才如杨小凯者,方能诞生其间,张小凯、李小凯、王小凯、赵小凯……方有望负笈而来。倘如此,则“钱学森之问”可解,而“杨小凯式”的不幸与“刘道玉式”的失意,也将不再重演。(作者系证券时报评论部记者 孙勇)

杨小凯生平简介

杨小凯(1948年10月6日~2004年7月7日),男,原名杨曦光,出生于中国吉林省敦化,在湖南长沙长大。1968年,高中生杨小凯写了一篇文章《中国向何处去?》,因此被判入狱10年。杨小凯在监狱服刑期间向与其共同关押的大学教授、工程师等人学习了大学课程,包括英文、微积分等。1979年出狱后,杨小凯在湖南大学数学系旁听一年。1980年杨小凯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硕士学位。

杨小凯曾经受到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的赏识,被破格聘至武汉大学任教,在武大教书期间,出版了《数理经济学基础》和《经济控制理论》两本著作。邹至庄访问武大期间,惊异于杨小凯的才华,推举他到普林斯顿读书。1988年杨小凯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4年7月7日早上7时49分,杨小凯因患肺癌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家中去世,享年56岁。

杨小凯生前为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

他和黄有光合著的《专业化和经济组织》一书被权威杂志书评称为“盖世杰作”。他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使他获得了世界级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由于其在经济学上的巨大成就,杨小凯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