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纪念经济学家杨小凯(2)

后发优势发挥到极限,后发劣势就会显现,倒逼社会进行改革。但这只是一种被动性的改革,一个健康的社会更需要的是:在发挥后发优势的同时,不为一时的炫目经济增长数字所迷惑,不为浮云遮望眼,而是具有一种对后发劣势的警惕和自觉的反思意识。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看起来都是经济领域的现象,其实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要把后发优势继续保持下去,不让后发劣势捆住社会前进的步伐,唯有通过不断地改革,以及一个民族对法治、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的敬畏和不懈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杨小凯的思想现在没有过时,未来也不会过时。(作者系中国基金报记者付建利)

当经济增长遭遇天花板

今年的7月7日,是杨小凯逝世10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国内举行了小规模的纪念活动,网络上也零星出现了一些悼念性文章。其实,对于国内民众而言,杨小凯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更不是炙手可热的网络红人。原因在于他与国内媒体沟联不多,与学术界、经济界互动的时间也只有短短十来年,而且这些活动大多发生在网络大规模普及之前。人们对他的认识,除了曾经给他带来10年牢狱之灾的那篇《中国向何处去?》常常成为谈资外,大多处在一鳞半爪状态。

然而,对杨小凯的纪念、认识与评价,如果仅仅停留在目前这样的阶段,那一定是中国的不幸。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在世界经济学界,杨小凯取得了华人经济学家中最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梳理了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重新解读亚当·斯密建立的以分工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传统,从而创立了新兴古典经济学。

众所周知,源于古典经济学的新古典经济学采用边际分析方法,借用数学方式对资源分配与效益最大化做出了精密严谨的理论解释,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话语体系,从而重构了古典经济学并成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主宰着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也主导了经济学家的社会咨询活动。可以说,新古典经济学所获得的青睐、所具有的影响力与渗透力是其他社会科学难以企及的。但是,杨小凯摆脱边际分析,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在网际经济的基础上重新解释经济活动与经济联系,并赋予分工、效益最大化、规模经济等核心概念以新内涵,为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原动力这一伟大洞见提供了微观机制和数学框架。这样的前沿性探索令经济学焕然一新,具有振聋发聩的效力。

其实,除了这方面的学术贡献之外,杨小凯值得我们纪念的更在于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与倾心,以及他从学术立场出发提出的对国内市场经济改革的一系列真知灼见。有学者在追踪杨小凯的学术研究之路后,认为杨小凯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有着强烈的处境意识,将学术理想、学术研究置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背景之中。他始终关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变迁并提出了众多观点,如开放户籍制度、破除行业垄断、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等等,其中透露出大量的政治智慧,也渗透着他对中国命运的拳拳之心。正因为这样,国际知名学者杰弗瑞·萨克斯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毫无疑问,杨小凯是研究其祖国——中国——社会转型问题最深刻而无畏的分析家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杨小凯对国内改革的关注与研究大多发生在2000年之前,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转轨的关键时刻。他以锐利的目光直面社会现实,贡献了自己的洞见。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僵化的体制、粗放的经济、冲突的观念与暴戾的社会矛盾时时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刻在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