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如何化解特大城市成长的烦恼(5)

因德米特·吉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发展政策部主任)

现场互动

提问:紧凑发展是集中力量,而发展新城意味着城市要向外围做分散的发展,这两种力量相对来说有些矛盾,在面对城市问题的时候,这两种力量如何更好地协调?

左学金(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发展新城是因为中心城区过于拥堵,特别是就业人口,我举一个例子,黄浦区有69万常住人口,但是有200万就业人口。69万常住人口中,如果除去老人、孩子和其他就业的,假定50万住在黄浦区,就有150万是从黄浦区以外来就业,特别是从城市边缘到黄浦区上下班,这就造成城市很大的交通拥堵。所以说中心城区要把它的服务业、就业机会分一部分向郊区新城转移。为什么现在郊区新城发展不好,就是因为不紧凑、功能单一,那里只是一个生产的场所,没有办法过日子,小孩没有办法读书,老人没有办法看病,没有办法享受文化生活和社交。如果中心城紧凑了,郊区新城也紧凑了,上海就可以节约用地,提高产出率,提高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的能级,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提问:我知道您过去20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和东亚,如果您是上海和北京的参事,您会给我们提什么建议?

彼特·罗(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原院长):我提的建议就是放松监管,你说的这种建设新城等等,我认为上海已经非常紧凑,管得非常好了,但是灵活度是不够的,要更加开放一点,要保证就业也是可迁移的,并不是迁移人口。其实我觉得环形的城市设置并不是问题,北京的问题是就业中心太过聚集,永远就是在朝阳区和西单,有很多城市都是环型的设置,但是就业设置并不是完全集中在中心,有很多次中心,这样交通的成本和时间就会下降,所以不能只控制住房和住房的居住人口,还要控制就业的分布。

提问:上海目前城市人口是2300万,最多就是2700万,如果上海到4000万人口,会碰到什么问题,行还是不行?

王列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上海到底有没有可能承载4千万人口,可以这样来考虑。各个城市都说我们人口超载,资源、环境都超载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还是必须协调好承载力这个问题。有一项研究表明,地方经济所占的比重跟人口所占的比重,我国的这个数据是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最终要实现各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或者是人均GDP大概趋向一致。这个目标不能短时间达到,但是至少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文字整理:文汇报记者 江世亮)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特大城市   城市病   “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