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如何化解特大城市成长的烦恼(2)

陈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

化解未富先老

在任何国家,人口老龄化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随着收入增长必然发生的现象,但是中国的特殊挑战在于,它不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等比例地老龄化,而是在收入较低的水平上进入老龄化的阶段,所以会遇到比其他国家更复杂的问题。

今年各省陆续开始实施单独二胎。这个政策的实施,是希望把总的生育率提高到1.6。较长时间处于低生育水平就会改变年龄结构,劳动年龄人口较快增长,但是到一定的点上就开始停滞下来,老龄化加快,接着就是负增长。中国已经在经历这个过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即将到达峰值并在此后开始下降,因此中国已出现比较明显的“未富先老”。从联合国的数据看,201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是8.9%,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只有5.3%。

从长期趋势看,人口的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改变不了中国先老的特征,但是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未富的特征,我们必须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在未来能够如期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假设到2020年,我们能够接近或达到人均GDP1.2万美元,进入到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话,那么中国的年龄结构和发达国家相比,参照系就变了,我们在年龄上就还有优势。但前提是必须要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必须保持发展。

如何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这还是要从提高生产要素去提升增长能力,就是李克强总理讲的改革红利的概念。通过改革产生红利的领域有:

第一,生育政策还有调整的空间。计划生育国策不等于独生子女政策,今后还可以继续逐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

第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把农民工变成市民。这样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就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要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生产率提高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生产率的贡献必须占到80%。

总之,如果我们有一个合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改革,有一定的改革促进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加上适度的生育政策的调整,就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增长率的提高,解决中国未富的问题,从而化解先老的问题。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建设“老年人友好型城市”

老龄化问题是一个挑战,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是我们社会没有能够及时地进行变化来适应这样的人口结构。

解决老龄化问题,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从经济着手。但经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譬如老年人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希望人到一定年纪之后身体机能仍然可以正常运作,让他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个城市中,如果老人有好的健康状况,那么他们就可以继续带来经济方面的贡献。

世界卫生组织为此推出的一个行动项目,叫“老年人友好型城市”,首选了30个城市,要求在户外环境、建筑、交通、无障碍化以及参加社区活动等方面都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入选城市之一的纽约市的做法是,先通过访谈了解对老年人来说什么是友好的做法,譬如很多老人提出座位不够、厕所不够。纽约在问卷中提到了更多的问题,如你想通过什么方式来帮我们建设老年人友好城市?现在可以在纽约看到,如果某家商店挂牌标示已参加老年友好城市项目,老年人就可以(不必购物)使用这家商店里的厕所。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做法,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可供老年人使用的厕所,另一方面,进入商店的老年人就成了这些商店的潜在客户。另外纽约有27个区域被改造设计成为步行区,更适宜老年人的行走,对于当地的老百姓也是更加宜居更加方便的社区。

有人认为有这么多老人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但是换一种想法,他们也可以成为很大的人力资源并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面对老龄化社会,企业的战略也要作相应调整,成为老年人友好型企业,我觉得如果忽视老年人,忽视老龄化社会的现状,这些企业就会失去很多商机。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特大城市   城市病   “大城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