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生(麦肯锡中国公司董事、“城市中国倡议”主席)
新型城镇化应更关注人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问题。我个人理解所谓新型城镇化,应有这样一些特征:
首先应该更加关注人,应该说过去城市建设当中对人的关注度是不够的,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包括户籍问题、农民工问题,也包括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我们过多地去拓展土地,过多地关注建筑,而较少关注这个城市、空间、建筑里面所发生的行为。
第二,我们的城市建设过多地把立足点放在城市,而对农村、郊区关注是不够的。
第三,快速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我们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的破坏都没有最近30年破坏更大,如果不及时扭转,很可能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不断拓展,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会毁于一旦。
第四,我们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一直是经济主导型的,现在还是这样,而我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更多转向提高城市市民生活品质为标准。
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首尔如何医治都市病
韩国在196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城市化非常快,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首都首尔以及周边地区。1960年代以来,首尔政府一直在控制首都区的人口增长,尝试了很多政策。
政府为了处理首都区域人口过度聚集,建立了人口导向的政策措施,将人口从首尔和首都区引导到外区。韩国调控城市的首位度(即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有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1964年我们开始控制人口,1982年发布了首都区调整和规划法案,根据这个法案,1984年做了一个首都区的管理规划,将首都区域划分为三个区,红色的就是人口聚集区,称为过度聚集控制区,必须控制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增长。绿色是环境保护区,这个区的设置就是保护环境、淡水资源以及其他的自然资源。黄色区域是人口导入区,政府希望将红色区域的人口导向黄色区域,实施区内人口再规划。
其他一些调控法案包括新建商业楼宇、写字楼、工业区等都有数量限制,许可证每3年进行发放,没有拿到配额就不能启动新的工业用地和工业园的土地开发。如果你想建一个大的写字楼,就必须要交过度拥堵费。
快速城镇化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我们允许高质量的人才在区域间流动,也通过税收和其他的一些措施来增强城市的服务能力,解决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但是并不是通过控制人口本身,而是通过更加精明的一些调控措施,比如收取拥堵费等。
金京焕(韩国人居环境研究院院长、韩国西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促进中国快速、亲和与清洁的城镇化
我们团队编纂的关于中国城市化的报告显示,中国在过去30年的城市化的政策带来很多好处,但是现在很明显的是这些政策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中国要更加依赖市场来更好地分配生产资料,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度,仅仅靠政府的项目和指令来运行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中国更加需要市场。
现在的要素市场运营并不理想,表现在土地的城市化发展得太快,劳动力的城市化非常扭曲,而家庭的城市化非常缓慢,这已经带来严重的压力。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降低,虽然投资还在增加,意味着在政府主导下的经济效率在降低,而且还出现了社会冲突。
我们应该做什么呢?这里只是想给大家分享一些这个报告当中的数据,首先是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些数据,在2011年,中国农民工流动人口当中每5个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是以家庭的形式移民到城市,很多迹象显示这种流动是长期性的。常住人口,如果在人口流动自由度方面中国跟韩国相近的话,中国的经济体量应比现在大25%,城市化率应该是比现在的52%要高,达到59%,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44%提高到59%,而人均收入将会提高5%~8%,消费提高3%~5%,这是消费对GDP的比率,原因就是因为劳动力的城市化过程快于或大于家庭的城市化程度。
我们知道,中国的户籍政策已经实行了50年,现在必须要被改变,中国的改变方向是对的,但是太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