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重构公共文化与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4)

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三部曲”

我们要以不同的制度和平崛起,就必须创立有说服力、能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新学说。按照文明类型理论,中国与西方的根本不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而是政治主导型文明与经济主导型文明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并延续发展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马恩所构想的比资本主义高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而是政治主导型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阶段所要经历的社会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同一历史阶段,沿着各自文明发展的道路前进。政治主导型文明与经济主导型文明一样,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包括生态文明阶段的到来)而不断改进、继续保持的文明类型,各有利弊,和而不同。宗教主导型文明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将逐渐消亡,但宗教将继续存在。当今世界,妨害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作为主导型(或主要)整合要素的宗教观念和制度,如排他性的“上帝”观念、“圣战”观念、军国主义,等等,由此不仅会导致形成恐怖事件、恐怖组织,甚至会形成恐怖政府,必须引起重视。

我们要在世界论坛取得话语权,减少不必要的对立和对抗,就要以文明类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中国在国际战略上已经调整到了符合实际,但在理论学说上却没有实现创新,结果功亏一篑,仍然不能形成“具有国际播撒性的学说”。文明类型理论也为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中国的文明是政治主导型文明,有与西方文明不同的内在机制、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这些都需要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来加以总结和揭示,反过来指导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华文明在思维方式方面也有自己的特征(渗透逻辑体现了这一特征),这就是从整体出发,重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静态渗透)和相互转化(动态渗透)。西方的理论思维以形式逻辑为工具,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建立学科。这样建立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有其清晰、明白的长处,也有其割断了联系的短处。现在他们也开始注意纠正这一偏向,形成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等。中国的社会本身就整体性强、关系复杂,传统使用的是不严密的辩证逻辑(前逻辑、准逻辑)。所以,建立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就要以复合型学科(体现了静态渗透)或发展型学科(体现了动态渗透)为基本学科。

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创建,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完成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时代化中国化创新,创立唯物辩证法哲学、辩证逻辑、历史文化社会学、新政治经济学、政治与伦理等五门学科,奠定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的理论基础。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创立其他基本学科(复合型学科和发展型学科),形成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基本学科体系。第三步,在基本学科的基础上,改进和建立其他学科(单纯型学科和历史型学科),如中国现代经济学、中国现代政治学、中国文化史,等等,最后形成完整的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总之,创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中华文明相适应的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长期的、宏大的理论工程,需要集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精英,参与完成;也需要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和研究,在竞争中选良成优;还需要有关领导部门的组织和帮助。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重构   中国   哲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