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重构公共文化与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研究院、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柳昌清

【摘要】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重构公共文化。要能够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就必须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可以指导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使其能最终完成;可以作为教材,应用于教育和普及,对改造旧的国民性、形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民性起到长期性作用。。

【关键词】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 基础理论 公共化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识码】A

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

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及人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要能够实现,必须完成经济转型、体制创新、理论创建和国民性改造四大变革任务。只有完成经济转型,才能实现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只有完成体制创新,才能实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只有完成理论创建,才能实现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只要完成国民性改造,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阻力。在器物层面,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制度层面,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教育、现代科技、现代文化与高度集权的体制之间的矛盾。在观念层面,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与“左”的、旧的思想理论之间的矛盾。在人的现代化方面,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社会要求与传统国民性之间的矛盾。这四个方面的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要解决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把四个主要矛盾缩减为一个主要矛盾,那样,现代化就会变成片面的现代化而不能最终实现。

与中国现代化所要完成的四大变革任务相适应,指导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当是系统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理论还是过去用来指导革命和阶级斗争的矛盾论世界观和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论。由于哲学理论创新的滞后,致使我们只把经济建设放在了中心位置,而没有把体制创新、理论创建和国民性改造这三大任务放在应有的位置,甚至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虽然“改革”被列到了“两个基本点”之中,但没有明确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完成“体制创新”,结果,改革只是围绕着经济建设,服务于对外开放,旧的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虽然也提出了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也进行了理论创新,但不加区别地讲解放思想造成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理论创新只达到了应用理论的层次,没有完成(甚至没有意识到)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理论创建的要求还相距甚远,由此形成了思想理论的混乱、矛盾和分化。至于国民性改造,尽管在现实中已经有大量的事实说明了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但至今还没有引起重视。

要区分基础理论(认识性理论)与应用理论(实践性理论,只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属于基础理论,而马恩的多国革命同时胜利论、列宁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属于应用理论。应用理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不能代替基础理论的创新。应用理论在理论的广度、深度和严密程度方面,都达不到基础理论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现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设想的社会主义又复杂了一层,所以需要用更深刻的理论才能解释透彻,解释全面,用更加完善和严密的科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来指导,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可是我们却在用简单的、形象化的语言作为最高理论,用警察指挥交通式的方法来推动和控制发展—这样怎么能不形成各方面的“粗放式”发展呢?由于我们的指导理论提升不到基础理论的高度,长远目标不明确,制度不健全,整个社会出现了短期行为泛滥的状态:制造中假冒伪劣,交易中坑蒙拐骗,党政官员“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执法部门不讲公正,知识分子不探求真理,人们的追求目标只剩下了升官发财,公共观念越来越淡薄。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创新滞后,致使现代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指导理论。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与西方不同,这样就产生了理论指导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使改革出现了重大失误。中国的政府不仅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宏观调控,而且还直接掌握有比西方国家更多的资源和权力。与此相对应,国家应当承担比西方国家更多的经济社会职能。经济学界及其他理论界把注意力集中到怎样使更多的资源按市场机制配置,但是却忽视了国家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不仅是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哲学、政治学等几乎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照搬西方的问题,再加上西方其他文化产品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我国在一些公有、公共的领域出现了不应当有的“个体化”、利益化的趋向;另一方面,国民性中存在的宗法依附性偏向、短视性缺陷,又导致很难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要能够形成公正的、长远的公共性共识,就必须创建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以现代化为目标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和反思,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最终落脚到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公共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反过来指导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使其能最终完成。创建起来的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作为教材,应用于教育和普及,对改造旧的国民性、形成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民性起到长期性作用。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重构   中国   哲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