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4)

加强公民教育,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公民意识的培育离不开教育的培养和社会环境的引导熏陶。很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国民公民意识的培养,通过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巩固本国的政治统治。我国是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公民意识的消极影响十分严重,为扫除观念障碍,更应该通过教育来提高民众的公民意识。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有着目的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特点,能够为公民教育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建设富有公民意识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大众传媒也应该起到引导熏染作用。大众传媒是民众获得信息最广泛、最及时的渠道,大众传媒可以帮助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提供民众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正确导向,同时畅通民众对国家公共权利和公共事务进行批评和监督的渠道,形成一个平等参与、自由讨论、民主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利于民众公民意识的成长。也就是说,媒体可以搭建起一个能够让广大民众得以充分交流、辩论和相互理解的公共平台,给他们提供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机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中相关公共话题的讨论,让公众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民众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地参与讨论,对公共事务的解决献言献策,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价值也就得以凸显,从而在不自觉中提高民众对社会公共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和公共意识。

(作者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导)

【注释】

①[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页。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731页。

③《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36页。

责编/王坤娜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中国   公民   现状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