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培育

【摘要】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地位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自我感知和体认。公民意识的提升受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统治惯习、社会化大生产改革的不彻底以及儒家伦理等级思维等因素的制约。公民意识的提升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同时,还必须加强公民教育,发挥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公民 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喜人的变化展现在人们眼前: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教育日渐进步,民主政治持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中国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在这改革紧要关头,我们该如何迈出下一步?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杰出代表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曾指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他认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①。基于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当下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是消解臣民意识、提升公民意识,可以说,公民意识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思想密匙。

公民意识的现代内涵

什么是公民?公民概念其实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公民”(citizen)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时代,当初是一个身份概念,相对于居住在城郊、从事劳役的奴隶,特指城邦国家里居住在市内、享有国民权利的市民。在当时,公民身份意味着能积极地参与城邦公共生活,所以,亚里士多德指出:“凡有资格参与城邦的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都可以成为该城邦的公民。”伯罗奔尼撒战争后历史进入到帝国时代,由于古罗马帝国的疆域辽阔,国家对个人的统治形式发生变化,公民的自由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在自由活动中公民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得到增强,个体权利观念也不断增强,公民身份慢慢从政治存在转变为法律存在,国家也开始肯定公民的个人权利。于是,公民从一个政治身份概念转变为一个保障个人权利的法律概念。此后,由于处在天主教教会和封建王权的专制统治之下,西欧国家在整个中世纪里“公民”概念不复存在。直到历史的车轮进入十四世纪之后,随着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诞生,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公民”意识才重新觉醒,特别是由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不断推进,使得公民意识日渐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中国   公民   现状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