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断—经济批判之中看到其对社会道德的思考。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经济批判进行思考之时,发现了经济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探讨道德共识的构建时,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还应该考虑到与道德有着密切联系的经济。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分工产生了阶级,这也就使得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而社会所谓的道德共识只能出现在不同利益主体的内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整个社会的道德共识,因此,要想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共识,必须消除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给人以伦理关怀,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诸多理论都能都指导我们进行道德共识的构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走向,其中也有诸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共识构建的相关理论,因而我国道德共识的构建还应该以唯物史观的诸多理论为指导。
公民道德共识建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公民社会道德共识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公民个体,还与整个社会与国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道德共识的构建也需要公民、社会、国家的共同努力。公民品格教育对道德共识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品格是一种支配着人的行动和态度的较为稳定的道德品质特性,它是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以及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具体表现为个体内心的道德自律。而公民的品格教育关系到个体的价值取向,对公民进行品格教育本质上与培养其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致的,而这种核心价值观便是道德共识。因此要想构建社会主义道德共识,应该做好公民的品德教育,要以学校为基础,形成学校与家庭、社区共同促成的品格教育模式,引导受教育者获得核心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共识构建打下基础。
道德共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既要立足寻求各个利益主体就公共事务达成一致意见的途径,也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际来探索建设公民道德共识的办法。从多维度思路出发,共建社会主义道德共识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能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
(作者分别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许国荣(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