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社会多元化转型背景下公民道德共识的构建

【摘要】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同一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分化,在此基础上,传统社会较为统一的道德观念逐渐边缘化,而多元道德价值取向成为现代社会道德的发展形态,因而道德共识问题也随之产生。从这一角度上讲,公民道德共识的构建也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民 道德共识 构建 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社会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而愈发凸显。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单一”公有制结构为多种所有制结构所取代,形成了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和非公有成分并存的局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以社会基本生活领域的高度统一为标志的“总体性社会”格局已然不复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意味着经济主体是多元而非单一的,而且诸经济主体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而不再是国家“大包大揽”)并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社会的利益结构呈现多元化。而利益的多元化、差别化势必导致社会道德共识的消解,引起道德的分化,道德共识问题由此产生。

道德共识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共识,就是指人对对象事物的共同认识,而道德共识,便是人们在道德层面的共同认识,但显然这样的解释是笼统和模糊的,因为“道德层面”又是一个难以界定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试图对道德共识这一概念进行解释,“从性质上说是道德的”,“从程度上说是底线的”,这是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对道德共识的性质所作出的解释。而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高兆明在《制度公正论》一书中指出:“基准道德共识,只不过是道德认同的另一种表述,它所表达的是公民对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与道德品质的共同认同。”这种认为道德共识是一种基础性和起码性的共识的观点,是许多学者较为赞同的一种观点,也就是说,道德共识是人们对于道德底线的一种共同认识。

道德共识是人们的共同认识,这说明它对于社会公民具有普适性,它能够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和遵守,但这种普适性其实正是来自道德共识的包容性,它在道德底线之上,能够容许个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道德共识还具有理想性与现实性辩证统一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得道德面临着挑战与困境,而道德共识则是一种人们期望的能够统一调整生活秩序的理想诉求,但这种理想诉求的出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以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知为条件的。除此之外,道德共识还具有确定性与开放性的特征,确定性主要是在一定的时代与历史条件下,道德的内涵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不是标准多变,而开放性则意味着道德共识的标准不是墨守陈规的,而是应该适应文化变迁、社会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共识   公民   道德   背景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