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民道德共识的意义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关系之中,而要想保证个人和群体生活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一种共同的生活准则,这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冲突,使群体能够正常运转,而个体也能得到满足。这种共同准则的建立与遵守实际上是各方利益协调和妥协的结果,而道德共识便是这种共同生活准则的一部分,因而其也是超越个体零碎化的思维,而建立在包容、尊重等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够保证人与人在群体之中和谐相处。因此,在多元化的今天,必须存在一定的道德共识,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避免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社会的分裂和离散。
构建社会道德共识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表明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一切建设都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以人为本的建设上亟待解决社会的人权与公平问题。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中,中国正式把“人权”加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这对我国人权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人权并不代表一种绝对的随心所欲,而更应该是对“人生而平等”的解读,以人为本,必须保证人的地位平等,发展机会平等。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经济整体提高的表象之下,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公平问题日渐凸显,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愈加敏感,并产生强烈的诉求。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制度公平难以保证、民主法治进程落后于社会发展、社会权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这都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发展。而社会公平从本质来说属于一种道德价值判断,而这种判断又是建立在权益公平之上的。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共识又是全体社会公民的一种社会心态,因而道德共识的建构实际就是各个层次公民的社会心态整合过程。若是没有公平的道德共识,社会公平的建设无从说起,人权建设也将停滞不前,那么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也将无以为继。
构建道德共识有利于增强社会认同。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总是归属于某个群体,而在成为群体一员的过程中,他必须认同群体规范,包括其对所属群体价值取向、信仰以及行为取向等观点的认同,这也便是社会认同的本质。人具有了这种社会认同,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归属感,行动也才会有所指引。而道德共识是形成社会认同的关键元素,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与团结力也依赖于社会道德共识的达成,它成为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现代社会的自由性,使得处于不同立场的现代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也体现在道德价值的分化上,这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但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道德面临的不仅是多元分化的情况,而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公众缺乏共同认可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就是道德共识的缺失问题。道德共识的缺失带来社会认同感不强,这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道德伦理的支持与指引,进而导致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不足,那么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想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提高公民的社会认同感,需要树立社会道德共识。
构建道德共识避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滑坡。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保护和肯定市场经济主体利益,这给市场经济主体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也开始不顾社会道德规范,中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必然要求利益最大化,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主体就面临着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下追逐个人利益的矛盾。在市场权利与社会责任之中,在重义还是重利的选择之中,市场经济主体面临着既要做经济人也要做道德人的难题。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本的道德伦理规范,给社会带来许多新的现象与道德问题,究其本质便是市场经济的理性与利己主义并未考虑到对人的终极关怀意义,因此在物质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却对“幸福”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的思考与追问。如果为了经济的发展而丧失对道德的坚持,那么三聚氰胺、毒豆芽、地沟油之类的事件将层出不穷甚至更加恶劣。因而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滑坡,必须构建社会道德共识加以阻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