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相互需求,彼此促进(4)

政治学发展及其对中国政治的贡献

者”与“承接者”的角色。目前,中国政治学所使用的概念、基本假设、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大都来自西方,中国政治学讨论的不少热门话题也往往是由西方人提出的,如“合法性”、“现代性”等。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丰厚的思想资源,西方的政治学经过100多年的持续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学科恢复和创建过程中,西方理论的介绍甚至于移植是需要的,但介绍、移植并不能替代建构中国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以西方世界为研究对象和经验基础的西方主流理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未经言明的基本预设。这些前提条件在目前中国可能尚不具备,中西方政治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往往形似而神非,因此,基于西方背景的政治学理论并不能够充分解释中国的现实。另一种情况是,某些西方学者虽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但毕竟缺乏中国学者对于本土的真切了解和深情关怀,他们那些看似精巧的理论模型往往带有不可避免的盲点甚或根深蒂固的偏见。中国学者在介绍、移植西方理论的过程中,恰恰缺少了对理论分析的前提和背景的研究,常常导致理论研究与应用中的浅薄、迷惘和误入歧途。

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外来养分的同时,要有清晰的本土问题意识,要善于从我们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和世界政治现象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要有胆识把这种思考的结果上升到一般性理论,要有意识地在理论化过程中创造新关键词、新概念体系、新基本假设、新分析框架、新研究方法。

【注释】

①中国政治学会筹备会:“1980~1985年政治学研究选题计划”,《社会主义研究》,1980年第4期。

②张友渔:“中国政治学的兴起—代发刊词”,《政治学研究》,1985年第1期。

③⑧⑩林尚立:“相互给予:政治学在中国发展中的作为”,《山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④参见林尚立:“政治学与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学发展20年”,《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⑤严强,魏姝,白云:“中国大陆地区政治学发展报告(2000~2004年):以CSSCI为基础的评价”,《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⑥魏姝:“政治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分析: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2期。

⑦魏姝:“中国政治学研究概况分析:基于CSSCI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⑨杨海蛟,李猛:“试论推动中国政治学繁荣发展的着力点”,《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

王绍光:“中国政治学三十年:从取经到本土化”,《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责编/张晓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