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相互需求,彼此促进(3)

政治学发展及其对中国政治的贡献

借助杂志、报刊、电视、网络乃至日常人际交往,政治学的概念、理论以及表述方式已被一般民众熟知或了解,促进了政治观念的更新、政治文化的改善和公民行为的改进,为政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基础。比如民主、人权、法治、公民参与、利益表达、私有财产、公民社会、公民权利、社会责任、和谐社会、政治文明、自由、善治、宪政、合法性、政府创新、权力制约、透明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等等,这些观念中,有些是由中国的政治学者首先提出并倡导的,有些则是由政治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共同倡导的。现在,它们已经成为一般公民日常表达的常用词汇以及参与公共事务、表达权利主张的引证依据。

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政治学取得了重要进步,同时还存在着明显不足:在学科建设上,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在总体上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科学性和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在研究内容上,对中国现实政治问题的关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中国政治的特质还没有得到充分揭示和有效阐释,不少重大政治理论问题没有得到科学的回答和解决;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和定量方法应用尚不够广;在研究的效果上,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性还不够,突破性成果不多。这种状况导致中国政治学对中国政治的解释力、预见力和应用性比较有限。

“作为一门严谨而有现实使命感的社会科学,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空间和有效作为,是随着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相应的,国家的发展对政治学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不断增加。所以,中国政治学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政治学本身,在于政治学者的奋斗与努力。”⑧

重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术发展的基础。经过30多年发展,我们的政治学学科体系依旧陈旧和落后,因此,也很难产生一流学术。今后,中国政治学仍需特别重视学科建设,尤其需要加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研究。

第一,注重政治哲学研究,确立学术研究和政治发展的价值基础和伦理依据。政治哲学本质上是关于“价值”的学说,是对于“应然”问题的解答。“只有通过对政治价值的还原与辨析,才能揭示政治现象的实质,为政治和政治学的发展指明方向,进而有效推动政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⑨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一直薄弱。中国政治学者对政治哲学的研究,依然停留在对西方的经典名著和相关理论的译介上,对于“政治的目的”、“政府存在的理由”以及“自由”、“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问题的探讨还只在转述西方学者的观点和论证。对于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政治发展来说,只有对宪法依据、立国精神和政府目的进行持续追问和广泛讨论,对公民权利、公共精神和行政伦理进行充分探讨和深入辩论,才能在基本公共政策层面建立广泛的公民共识,确保国家建设和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未来的政治学研究需要更加重视政治哲学的研究。

第二,注重政治科学研究,提升政治学研究的规范性和专业化水平。受传统的政治思维、分析框架和现实的制度空间、评价体系等的制约,中国政治学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政治化、功利化、教条化倾向。“政治化”是指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到了‘执政者’的个人意向上,研究过程情感诉说多于学理分析,主观臆想多于实事求是。“功利化”是指将学术作为谋取个人政治好处或商业利益的手段和工具,根据领导喜好或经济利益“制造”学术成果。“教条化”是指机械套用领袖著作和政治文件,凡事均在马列论著和领袖讲话中寻找依据和答案,缺乏独立分析和个人创见。当代中国政治学界需要扭转政治化、功利化、教条化倾向,确立“科学为本”、“学术为业”的态度和使命,推动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升学术研究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注重中国政治研究。一是必须在现代国家建设的逻辑中把握中国政治发展。中国现代国家建设,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通过工业化和民主化,推动社会转型,实现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寻求更有效率的方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所以,中国的国家建设不仅赋予中国政治明确的发展取向,而且也赋予其艰巨的现实使命⑩。中国政治学研究也需在这种历史演变和全球化进程的交织中去把握中国政治的发展逻辑和建设途径。

二是必须在中国整体约束结构中把握中国政治发展。政治发展不是孤立推进的过程,而是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技术、思想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整体约束结构的产物。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关系去把握政治现象。

三是重视研究具体现实问题。转型中国,各类政治问题集中呈现。这些问题既有宏观的国家治理模式问题,又有微观的公民行为选择问题;既有迫切的社会稳定问题,又有长期的公平正义问题;既有显性的群体性事件和政治冲突,又有隐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文化;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得当,中国将顺利转型,完成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处理失当,我们将痛失机遇,甚至陷万劫不复的灾难深渊。政治学需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重视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动力和途径,同时也是政治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保障。为了弥补现有方法论体系的缺陷,推动中国政治学方法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有机结合。从中国政治运作的实际状况以及中国政治学要承担的研究任务来看,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的有机统一更为可取:规范的研究,必须有充分的经验体验和经验材料;同样,经验的研究必须有很好的规范把握和理论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复杂而特殊的中国政治现实,进而推动中国政治建设。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定量分析在目前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大部分的定量研究只是进行简单统计分析,假设检验、推断统计等中级统计分析运用较少,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高级统计分析使用更少,所用数据也普遍存在信度和效度不足等问题。利用后发优势,避免极端定量化的弊端,促进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融合,可以推动中国政治学的跨越式发展。

运用和融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人类生活纷繁复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几个领域并不截然分明,而是彼此交织,互动共生,许多政治现象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才能透彻理解、准确把握。所以,中国政治学研究,一方面需继续借鉴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需积极引进计算机、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提升政治学的解释力和实践力。

引进与创新并重。多年以来,中国学者多半扮演了西方政治学理论的“输入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杨玲玲]
标签: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