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之辩:偏信则暗兼听则明
约瑟夫·奈:您说中国学者对软实力概念有不同理解。你们怎么看?
张国祚:任何学说、任何学术概念的内涵,在其传播过程中都会发生变化。正如中国古语所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您是“软实力”概念和理论的创立者,我们是“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诠释和丰富发展者。我们主要强调“文化软实力”,我们认为文化是软实力最根本的源泉。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广度的软实力是狭隘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封闭的。文化在软实力中居于灵魂地位,发挥经纬作用。您所说的“政治价值”和“对外政策”都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事实上,我们党和国家赋予软实力的功能已不仅仅是外交权谋和国际战略,而是把它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我们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其实都是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中国已经有数百篇关于软实力的文章发表。这个术语已经进入官方语言。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来讲,发展软实力也是明智战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具有吸引力,社会和谐、礼仪、孝道、同情原则等儒家价值广泛传播并深深影响了东亚地区。但今日中国在软实力方面,却恐怕远远不是美国或者欧洲的对手。因为美国和欧洲是公民社会,有很多非政府组织。软实力主要掌握在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中。中国要想增强软实力,必须减少对文化、新闻和舆论的控制。当有人问中国导演张艺谋,为什么中国电影总是以历史题材为主时,他说关于当代中国的电影会被审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应主要由公民社会产生,而非由政府产生。中国政府不愿开放公民社会,限制了中国软实力的发展。据说中国农民都没有选举权。
张国祚:仅从新闻媒体影响、电影电视和动漫等科技文化产业影响来看,您说的对。中国的软实力远不如美国和欧洲,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所承认的“西强我弱”,这是个事实。但我们还要看到,中国有不同于美国和欧洲的国情,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不是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影响,而是来自我们党和政府的作用。例如,我们的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无可争议地树立了中国的形象、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但所有这些,都不是靠非政府组织作用,而恰恰是政府的组织力、感召力、动员力、凝聚力之使然。客观公正地说,当今中国文化、新闻、舆论的开放自由程度,要超过许多非社会主义国家。约瑟夫·奈先生能被邀请到中国来发表公开演讲,本身就是中国文化、新闻、舆论开放、自由的一个证明。中国有一些人,包括所谓名人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有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都可以理解,都很正常。但未必都准确,未必都可信。中国有句老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于中国的事,您可以听听更多中国人说什么。事实上,现在中国农民不但早就有选举权,而且县以下的政权机关已经实现了直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