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但聪慧的以色列人通过营建截流系统,将雨水或引入水库,或回灌于地下,或远距离输送到雨水较少的中部和南部。所截流的雨水占全国可截流雨量的三分之一。
德国在本世纪初形成了规模化、成套化雨水利用技术及相关标准,雨水利用已经进入产业化、标准化阶段,并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从屋面雨水的收集、截污、调蓄、过滤、提升、回用到控制都有一系列的定型产品和组装式成套设备。德国的雨水用途很广泛,除了建造水景观和改善环境外,还被广泛用于冲厕、洗衣、浇花园草地、空调冷却、清洁道路等等。此外,在德国众多城市,尤其是市中心的街道建有明沟,花费不大,既可用于冲洗街道,又收集了雨水。
美国的雨水利用以提高天然入渗为主。为此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建立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如加州福雷斯诺市的地下回灌系统,10年间(1971~1980年)回灌1.338亿立方米,年回灌量占该市年用水量的20%。此外,美国还制定了集雨的法律法规。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不包括独户住家)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1980年日本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设施包括渗透池、渗透管、渗透井、透水性铺盖、渗透侧沟、调蓄池等。1988年成立了“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对此给予的财政补助比例达总投资的1/3~1/2。
我国当前的城市生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我国的环境污染态势也从城市扩展到了区域和流域,从陆地扩展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扩展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
目前,大气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国内多个城市的生态问题。国外大气污染问题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TSP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解决,SO2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解决,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解决,PM10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解决,PM2.5目前正在解决。而发达国家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我国却在短期内集中地体现和爆发出来。中国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世界各国所罕见。大气污染呈现复合型与区域性特征。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中国人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为900立方米,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每年缺水量为500多亿立方米。2010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降至107立方米,同期巴黎为490立方米,东京为398立方米。北方资源性缺水程度加剧,而南方水质型缺水现象突出,地下水污染状况严重。在200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中,水质较差的有40.3%,极差的有14.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显示,区域内主要城市及近郊地下水中普遍监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