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并汲取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元素,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直观的、可资借鉴的启迪,而且可以成为继承和借鉴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模式,有利于使生态文明建设从被动的“必然王国”升华为能动的“自由王国”。我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文化元素俯拾皆是,现列举几例。
南方的稻田养鱼(蟹)。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农业技术,更是一种农耕文化。2005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给龙现村的稻田养鱼举行世界农业遗产的挂牌仪式。
黄土高原的蓄洪造地工程。黄土高原堆积巨厚,土质疏松,极易受流水和风力侵蚀,地貌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古代先民在沟壑下端修筑堤坝,以拦截流水和泥沙。此举可有效减少表土冲入黄河干支流河道,新增土地,对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发挥保墒作用,改善局地环境。
沿海的御咸蓄淡工程。唐代修建的浙江鄞县它山堰,通过渠首和州城三处水尺控制水位,发挥拒咸蓄淡、灌溉、供水和排水泄洪的综合效益。枢纽工程主要有:拦河坝(它山堰)、进水口、沉沙池(以回沙闸前部分河道形成)。渠系工程有渠道(今南塘河)、侧向溢流堰(碶)、拒潮闸(城东石桥闸、城内平桥闸)和蓄水湖(日湖和月湖)。
雨水回灌技术。团城是一座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圆台式古老建筑,坐落于北海和中南海之间,与故宫、景山等相映衬。雨水全部通过地面砖之下的沟槽和渗井存于地下,所以虽然高于地面数米仍林木葱茏。
南方民族的“四水归堂”。“四水归堂”是利用院内“天井”将雨水聚集到院内的水窖和户外的池塘,或将雨水储存于大缸或水池之中,即“太平缸”或“太平池”,以备消防灭火。
云南傣族的原水分配。西双版纳傣族为了合理利用水源,建立了一套巧妙的分水办法:在各户水田和水渠连接处,根据水田多少及距离主渠的远近,安置一个放水的竹筒。竹筒口径粗细不一,水田面积大和距离较远的竹筒较粗,反之较细。
蒙古族的草场保护。蒙古族在草原上做饭前先将草皮揭掉,做完饭后再铺上。他们的牧场按季节划分,逐水草而居,即可保证牲畜的饲料,又使得草场得以恢复。
云南哈尼族的梯田。哈尼梯田分布范围遍布红河州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县的大片山地,海拔从700米至1900米均有分布。元阳县境内梯田分布面积最大,约数十万亩,山山有梯田,户户种梯田,总面积和单独连片面积乃世界之最。
国外的生态文明实践
发达国家雨水利用的共同特点是:无论该地区缺水状态是否严重,都积极发展集水工程,回灌地下是主要措施;雨水利用领域广泛;积极发展雨水回收和利用技术,并已进入产业化、标准化阶段;采取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等保障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