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新锐观点 > 正文

北大教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

作者: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宋豫秦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载入新党章,并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凸显了推进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是我国党和政府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生态文明的理论解析

人类已经历经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文明时代。当西方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开始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困惑。

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城市的驱动效应就愈加突出。所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心。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城镇建设是沿着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继续前行,还是开辟新的文明之路,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文明转折期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机遇。强势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中国绵延数千年辉煌的动力,痛失的工业文明是中国数百年落后的原因,而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中国必须及时抓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折的历史机遇。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工业文明的弊端及其症结,形成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运行机制、社会意识形态。

我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年左右的经济发展历程,与之同时,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却在我国短期内集中爆发。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将比西方发达国家更艰难,因为中国必须实现由农业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同时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双重转折。

生态文明建设要“走生态文明的路”, “补工业文明的课”,前者主要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生态型制度条件和精神内核,努力达成经济高品质增长、自然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后者主要强调选择工业文明的合理成分,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我国传统的朴素生态文明

《荀子·王制》曾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鱼、鳖、鳅、蟮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可见,2500年前的人们就谴责“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惜牺牲环境的行为。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