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唤醒和培育13亿人心里的中华文化基因(4)

许嘉璐先生与冯俊常务副院长访谈对话录

中华文化必须走出去,这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现在也是最好的契机

冯俊:我们学院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给世界上123个国家培训官员。当然我们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分量不大,主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甚至我们党的建设,让外国官员了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一些理念、经验和做法。前年到我们学校来学习的外国班是38个,学员来自96个国家,我们是用14种语言进行教学,我本人也用英语讲过“孔子的儒家伦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用英语讲过十八大精神。去年来我们学院学习的外国班是34个,三分之一以上的学员是外国的部级以上的官员。我想我们做的这个工作跟孔子学院能不能有点横向的交叉?

许嘉璐:当然可以。我想孔子学院的文化走出去与中浦院的国际性建设工作是殊途同归的。当然,讲传统文化不一定是你们的强项,但是你们能够像习总书记去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到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特别是可以依托你们学校的资源优势,用外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你们的专家可以到孔子学院去教学、讲演;孔子学院的专家也可以走进中浦院,说不定会有孔子学院的结业生过来学习。

冯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吸收国外文化精髓,也需要将自身优势和特色传递出去。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文化交流环境,也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比如,就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而言,这个载体我想既能够传承文脉,又有时代的气息,才能把大家吸引过来。您就曾经提出“传统文化嘉年华”这么一个概念。如果太复古,像所谓的“传统文化保护村”搞的那一套,穿长褂,戴瓜皮帽,任何现代工具都不能用,不准看电视,甚至不能刷牙……于是人们只有敬而远之;但是太洋派了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何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真是一篇需要精心谋划的大文章。

许嘉璐: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也经常碰到,就是要解决好话语转换的问题。

我举一个碰到的实际例子,老师给外国孩子讲孔融让梨,好事吧?但全班反对。说孔融把大的给哥哥是不平等,违背了他个人的权利等等,提出了很多西方理念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是通晓外语,还要深谙那国的文化和心理。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缺的。

中华文化必须走出去,这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现在也是最好的契机。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中国的智慧不但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更根本的是它解决人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是人心问题的集中反射。而且西方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举出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当今西方科技最新发展获得的成果,常常与中国古老的哲学和理念暗合。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

要想开掘研究好传统文化,而且要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那就必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提高到形上学的高度。中国的形上学在宋代达到高峰,可是我们的形上学从来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狭小的专业性的学问,研究了形上,还要回到人间。孔夫子说“下学而上达”,我领会就是从现象界最后走到形上界认识它的根本规律。我想添一句,叫“上达而下潜”,也就是从形上要回到人间,指导人间的生活。而我们这种“下学而上达”,以及“上达而下潜”,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应该说潜藏在、隐伏在13亿人每个人的心里。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上学而下潜”,不带宗教色彩地去唤醒这些基因,培育这些基因。嘉年华也好,文化庙会也好,不过就是“下潜”而受人们喜爱的群体活动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是什么?就是让它真正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一种文化只有在寻常百姓家,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大街小巷遇到的人和人之间,它才活着。我相信根据总书记的这个指示,实现了这三个“活起来”,就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那一天。

(许嘉璐 冯俊)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基因   5000年   话语转换   新范畴   现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