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唤醒和培育13亿人心里的中华文化基因(3)

许嘉璐先生与冯俊常务副院长访谈对话录

必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上学而下潜”

冯俊:您给我们提出很新的观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文化。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5000年文明史的一种逻辑的延续。由此,我想到了西方近几年来提出的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今天讲的文化就讲文化软实力,约瑟夫·奈本人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过课,我也接待过他,他是站在美国的立场来讲的。他说如果给目前的文化软实力来打分的话,美国是最高的,可以打90分,他给中国打分打了60分,您怎么看他这个观点?

许嘉璐:首先,我认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是多义的,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力量的力,它有权力的意思在内,这权力是对外的,其立足点是美国只靠航空母舰不行,还需要靠文化,靠美国价值观输出的润物无声,这同杜勒斯和希拉里是一脉相承的。世界观决定了他的价值取向。而我们说的软实力是什么?就是历史的无穷力量,文化的无穷力量。

第二,我不同意他的打分。我认为美国软实力的影响超过90分,而我们不到60分。他对中国的打分有点奉承的成分在内。我们的文化之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我现在就在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一个项目是“尼山论坛”,一个项目是孔子学院。我认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要“一体两翼”。一体就是中国文化的理念,包括伦理,一翼是中医,一翼是茶叶。中医现在这个翅膀比较硬,茶叶需要扶植。现在世界上办了四所中医孔子学院,又办了一所茶文化孔子学院。书画、京戏、变脸、少林……是鸟身上的羽毛,没有两个翅膀很难飞起来,没有羽毛也飞不起来。只有中医和茶全面地、系统地从哲学到伦理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和心,是最切身的,因而其中的奥妙容易被接受。

冯俊:现在全世界有122个国家建了443所孔子学院。现在还有几百所外国的大学排队。那么,您认为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当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现在还存在着哪些问题?

许嘉璐: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唯一的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世界上一些知名人士、知名组织、著名学者的评价是: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被他们主流社会接受的产品”。

它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秘诀就在于没有秘诀,一切都是公开的。首先要合作。两国的高校、中学、小学合作,在中学、小学里建孔子课堂,现在有665家,在美国就有100多家。孔子学院总部给予经济支持,一般来说欧美的学校他们配的资金是一倍、两倍,最高是十几倍于我,发展中国家比较好的1∶1配,贫困国家则不需要配资金,我们援外。而这么大的事业只用了国外修建4公里高速公路的钱。另外,因为是合作,所以它就本土化了,这过程中,主权在我,因为要签合同,必须由汉办批准。但是如何进行教学,则以外方为主。外国人了解他们的学生。

现在世界上大学有一个趋向是加强国际化,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和中国的文化进行高密度交流的话,就不够国际化,因此都把办孔子学院当成它进一步国际化的一项举措。另一个趋向是社区化,而孔子学院是和社区交融的最好平台。

孔子学院发展势头非常好,申请的非常多,我们到2015年就可以完成550所。英国要求在2015年之前,所有中学要开汉语课。泰国的教育部已经制订了计划,全国的中小学要把汉语课作为必修课。在法国很多学校已经把汉语作为必修课,美国已经成为第三外语。因此,总体上看,我认为孔子学院事业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一阶段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像下围棋一样先布局,占角,接下来当然要生根,靠什么生根?汉语。每个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必须教汉语。但语言只是工具,现在第二阶段开始了,应该慢慢转变到以文化介绍为主。

不过问题来了,我们派谁出去?像爱丁堡大学,不是让你去教汉语,教书法,而是让你用英语讲述中国的文化。可是如果我们的老师和中方院长中华文化修养不够,如何去很好传播中华文化呢?还有一个障碍,就是我们学者的外语还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尤其缺少小语种的人才;同时需要学会适合不同国别人们接受的方式、方法,这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基因   5000年   话语转换   新范畴   现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