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唤醒和培育13亿人心里的中华文化基因

许嘉璐先生与冯俊常务副院长访谈对话录

原标题:唤醒和培育13亿人心里的中华文化基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文化根源上寻找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就在于中国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中国离不开传统文化这条脐带的滋养,而现在从这条脐带吸吮最少的营养就是伦理道德。

无论工作多少繁忙,许嘉璐先生坚持“日读一卷”。他认为,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不求繁杂,可以从《论语》、《老子》、《荀子》等“原典”读起,精读、笃学、深思、明辨,以达渐悟,同时也要学习通史并关注最新科学的发展。他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就在于中国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延续,中国离不开传统文化这条脐带的滋养,而现在从这条脐带吸吮最少的营养就是伦理道德。因此,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上学而下潜”,不带宗教色彩地去唤醒潜藏在、隐伏在13亿人每个人的心里的中华文化的基因。

许嘉璐,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师从著名学者陆宗达、萧璋等先生,长期从事训诂学、《说文》学、古代文化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主持完成《文白对照十三经》、《文白对照诸子集成》、《二十四史全译》等大型文化工程及国家863项目“中文信息处理应用基础研究”。多年来许嘉璐先生一直致力于世界各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多次与世界各大宗教的著名人士做过深入交流,创办“尼山论坛”。

冯俊,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史学会原理事长,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外国哲学专家。著有《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法国近代哲学》、《当代法国伦理思想》、《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等,发表论文近200篇,主持翻译和教材编写20余部,主编丛书和文集50余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需要我们从自己的文化根源上寻找答案

冯俊:习近平总书记近一个时期以来多次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总书记还特别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许先生您是中国文化的大家,从您的理解来说,总书记让领导干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思想精华,应该掌握哪一些思想精华?

许嘉璐:该读些什么书,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根据现在学术界研究的情况,我建议大家读原典,比如《论语》、《老子》、《孟子》、《孙子》、《荀子》等等。先不要读历代学者特别是现代学者对这些经典的注释。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著作不好,他们有很多独特的高明的见解,但那是人家“咀嚼过的馒头”,我们应该直接吃“馒头”,才能品出它的味道来。大体读了几本书之后不妨再看看通史。而且读原典的书最好要加强记忆,记不住的话,不妨抄书。我到现在还在做抄书的“傻事”。抄本身就是在琢磨,就是在记忆,至少能记住我那些本子上的话,需要时再翻翻,一翻开如见故人。

除了读书,还可以经常浏览媒体的理论版、史学版、国学版,关注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当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要琢磨,只有读了,知了,然后再思了,才能悟。这种悟不是马上有的。必须有一颗心在,才能把书读好。我的体会是,核心的问题在哲学所关注的四观:人生观,伦理观,宇宙观,以及由这三观再派生出的审美观。

冯俊:这使我想起去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去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翻阅了《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近平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想请您谈一谈总书记此行去孔府、孔子研究院到底有何意义,这个讲话的内涵对我们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在?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基因   5000年   话语转换   新范畴   现象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