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功能在治理方向的拓展,不仅仅局限在国内,也发生在国际层面。这是大量跨国问题、全球问题出现带来的必然变化,因为单个国家无法完成应对这些问题的任务。国家不仅仅是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者,也是共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合作者、国际责任的承担者。而在这些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态度、立场、资源投入、方法手段等,也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内容,从而使得新出现的全球治理领域呈现出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局面。
随着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联系的加深,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合作倾向也有利于国家与国内社会关系的调整,因为国内的社会组织借助全球化形成了自己的跨国乃至全球网络,也会动员来自国际社会的呼应和支持,对本国政府施加压力,提出要求。这样,国家会更加看重社会组织在国内和国际治理之中的作用,用更灵活的方式处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与国内治理相比,国家在国际以及全球治理中,并没有独享的权威,寻求合作的倾向也会更强(见表2)。
国家职能向治理方向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整个国家的体制结构、机构设置、人员能力等,必然会遇到诸多的新挑战。而如何处理国内治理与国际或全球治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是其中最新的一种。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行动的自主性有了更复杂的约束条件。国内治理与国际或全球治理的互动导致了国内问题的国际化、国际问题的国内化,大大增强了问题的复杂性,这使得国家难以单独作出决定,或者只依靠强制性手段来加以应对、解决,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以达成更广泛的共识,获得更大的支持。这使得国家要不断丰富治理方式和手段,提高平衡利益和协调关系的能力。
二是国家合法性来源的国际化。由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国际社会的承认也成为国家合法性的来源。这不仅体现在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行为的被接受程度,也反映在国内社会对本国政府国际形象的关切上。显然,一个国际形象差的国家,也会受到国内民众的批评甚至反对。而一个国家对于国际事务的过度介入,超过了本国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社会公众的期待,也同样会削弱国内民众的支持。三是治理资源的整合。治理重要性的凸显,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条件下更为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但是治理资源是分散在多个主体中间的,这就涉及到资源的整合问题。虽然在国内治理中,国家依然具有加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但是由于复杂问题中责任分担难以明确、各主体之间信任不足等原因,真正的有效治理达成需要更多的配套制度。而在国际或者全球层面上,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更是远远没有建立,现有国际组织和机制的权威性不足,各主体之间在责任分配上的巨大分歧等,都直接限制着相关问题治理的效果。
三、增强中国国家治理变革的全球向度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广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通过发展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的发展结构等新举措,国家与国内社会的关系进行着重塑;而通过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两个关系的转变几乎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也使中国的国家改革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治理的方向,并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国内治理改革与国际乃至全球治理改革紧密联系、互动的复杂局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因此,要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瑏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开放促改革”这个重要命题,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将全球化带来的变化转变为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