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民调可构成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手段(2)

文汇报:在这方面您有何新发现?

胡伟:选举也就是投票。但广义上说,投票实际上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用手投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选举,但这项制度更加成熟、及至定型,非一日之功,而且各国有各国的国情。第二种是“用脚投票”,经济学上喜欢用这个概念,我不喜欢我可以走,居民可以迁徙、移民,但中国现在自由迁徙还有很多障碍,比如户籍制度,而且迁徙的成本很高,目前也难以作为一个日常的手段。所以相对比较容易的,是我想要说的第三种,“用嘴投票”,即民意调查——通过科学的问卷调查来显示民众的偏好,进而影响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

民调是一种成本较低、容易实施且可反复使用的方法,如果加以大力倡导并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进而作为领导干部选拔、考核、任用的依据之一,真正形成“用嘴投票”的机制,其前景在我国应当十分广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成为投票选举的“替代物”,虽然从根本上说选举作为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安排是不可替代的。在国际上,选举和民调都是现代国家聚合主流民意的基本途径,缺一不可,而且民调使用得更广泛、更频繁,即使在选举过程中也普遍被使用,对选举过程和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两者经常耦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在我国,大规模直选的条件现阶段尚不具备,因此民调就可以成为当前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的途径,这也可构成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现成的手段。

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民主政治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文汇报:您决定从民调这个角度切入的想法,从成型到实施大概是什么时候?能不能进一步说说您最近的研究?

胡伟:近年来我研究的重点,一是民主政治的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二是通过民调来测量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如前所述,这两者也是有联系的。我是想把这两方面的研究贯通,把民调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抓手和突破点。

谈到我什么时候萌生了这个想法,说来话长。早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对国外的一些民调项目和机构很感兴趣,那时像盖洛普那样的民调组织已经开始被中国人所熟悉。从复旦大学转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后,我就想依托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建立一个一流的民调中心。但做这个事情,是要有条件的。2003年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2009年这个梦想才终于实现,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我们的民调中心,完全与国际接轨,拥有国际一流的计算机辅助电话问卷调查系统(CATI)设施。

中心成立后,开展的一个大型调研项目,就是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合作,在新加坡连氏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民意调查。2011年首次做了32个城市的大型民调;2012年,做34个城市;2013年,做了36个城市。每年做完之后,我们有新闻发布会、相应的研讨会以及蓝皮书的出版,推出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排行榜。我们对新闻发布会是很重视的,因为民调结果一定要有社会影响力,形成舆论,形成对政府的压力,才有意义。让政府和社会重视,才能起到“用嘴投票”的作用。

文汇报:目前为止的反响怎样?

胡伟:现在信息爆炸,我们的发布也很快会被淹没。但也要看到,我们刚做了两三年,希望十年之后,我们能有大学排行榜那样的影响力。

一些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我们的研究。比如说厦门,在第一、第二次都排在第一名,第三次到了第二名。排第一名的时候很高兴,还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但写入报告也不只是炫耀,因为今年变成第二名,即使你不写进报告,人们也会想知道第三年你排第几,官员和公众都会问的,这在客观上会对政府的公共服务产生压力。

前不久深圳的官员还到我们这里来,说看到我们的发布,深圳的教育满意度排在全国最后一名,因此很想来看看究竟为什么排在最后一名,老百姓究竟哪些地方不满意。我想这就是我们初始的作用,让好的更好,不好的改进,可能最关注我们这个调查的就是最好和最差的,中间的关注度小一些。但有这样一个效果,我们初步的目的就达到了。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