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前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研讨班开班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专门阐述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随后这一阐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实际上,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在政治学圈子里,在理论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新的政治概念曾被学者们广泛解读。
在众多学者之中,俞可平是国内最早研究并倡导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学者之一,他曾提出了“治理”“善治”“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全球治理”等重要概念,主持过“国家治理评估”和“社会治理评估”的重大课题,并且分别在2009年和2012年相继发布了“中国国家治理指标体系”和“中国社会治理指标体系”。
俞可平现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拥有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导头衔,并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曾任联合国政府创新咨询专家、美国哈佛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俞可平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致力于治理研究,在引介国外治理理论的同时,试图发展起中国特色的治理理论,改善中国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
2007年俞可平的声誉达到一个新高度。当年年初因发表《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而蜚声海内外,尽管俞可平矢口否认,但一些媒体还常常给他贴上了“智囊”的标签。近些年来,人们不仅关注这位著名学者的言论,也试图通过他的观点理论来观察中国政治现实和政治改革路径。
俞可平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不断地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在全球化时代新的政治发展趋势,中国要走向社会现代化,必然要走向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中央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实际上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任务。”俞可平如是说。
“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
中国新闻周刊:习近平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俞可平:实际上,2013年年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明确地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认为这是《决定》的最大亮点之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这实际上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任务,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了一大步,也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
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因此,它是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有机整体。
“国家统治”与“国家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极其不同的意义。它们甚至不是概念上的区别,而是理念的不同。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这里的“统治”是政治学的范畴,其实是指“政府管制”。换言之,“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说白了就是“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管制”。
中国新闻周刊:两个“治理现代化”与执政党自己的现代转型是什么关系?
俞可平:与西方国家的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掌握着国家核心政治权力,因此,中共自身变化是影响中国现实政治进程最为重要的变量。在过去数十年中,中共自身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从一个革命党逐渐转变为执政党。政党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治理主体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程度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直接相关。
我认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我们党自身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将促使党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前段时间审议通过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的6个专项小组就有两个涉及党自身的改革,即党的建设和纪律检查体制。这清楚地表明,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党自身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党自身的改革甚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任总书记都明确地强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执政党逻辑:党要巩固执政地位,必须靠努力为人民谋福利、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来实现。也只有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成为可能。只有通过不断改善民生和推进民主,党才能增强其执政的合法性,巩固其执政地位。这与革命党“打天下,坐天下”的执政思维是截然相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