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街头政治”如何走出低度民主的“怪圈”(5)

专访知名政治学者刘瑜

●《中国青年报》: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国家好像还处于一种“低度民主”阶段?怎么才能走出低度民主的“怪圈”?

刘瑜:恐怕只有民主从一种制度变成一种文化,它才能真正稳固。而从制度到文化的渗透,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时间。

民主文化深入人心,意味着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充分理解和接受“规则意识”和“妥协精神”。“规则意识”意味着,你充分利用规则提供给你的制度渠道去影响政治,即使这么做你暂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你也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这回选举了一个你不满意的人,如果遵守民主规则的话,那你再忍四年呗,或者发动弹劾、发动不信任案。或者你支持的这个人没有被选上,那你可以通过选举之外别的渠道去影响公共政策。可是,在一个不成熟的民主社会,也就是你所说的“低度民主”国家,往往出现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如果按规则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就把规则本身推翻。

在乌克兰,2010年的时候总统选举投票率不是很高,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没有去投票,并且最后选上来的可以说是一个“劣迹斑斑”的人。当制度给予你渠道去表达政治意愿的时候,你不去,或者用一种不负责任的方式来影响结果;当这种政治冷漠和不负责任的恶果呈现出来的时候,你又埋怨政客的恶劣。这不是一个成熟公民应该做的事情。

一个成熟的公民在走上街头之前,应该已经做过很多事情了。比如,对政治有所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投票;曾经试图通过NGO、游说集团、政党、媒体等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如果一个公民只有两极状态,要么是政治冷漠,要么是愤怒地走上街头、把石头扔向警察,那这个国家的民主文化肯定是不成熟的。

妥协意识也很重要。民众当然可以通过“街头政治”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民主社会里,无论政治家还是民众,表达的意愿应该是“有限意愿”,而不是“无限意愿”,不应该是“我一分钱不降,你接受不接受吧”。乌克兰局势的导火索,是亚努科维奇取消了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民众当然可以呼吁恢复这个协定,呼吁更多的改革;但如果对一项政策不满,立刻就命令一个民选总统“你必须下台,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这就属于“无限意愿”了。如果任何民众群体都可以因为对政府的某项政策不满而要求民选官员下台,并称之为“民主的胜利”,那民主就真的成马戏团了。

对于民主的学习,当然是不同阶层共同的任务。民众需要摸索,政治家们更是。对政治家来说,和平的“街头政治”往往是一种健康的压力机制,使其意识到:“民众是不好惹的”,“桌子底下的猫腻”很难带来长治久安,动辄发布“戒严令”压制民众甚至对民众开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绝对权力的贪恋往往会使民众和自己都付出巨大的代价。

原标题:“街头政治”不是民主的最好表现形式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街头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