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逃离VS逃回:留不下的城市 回不去的故乡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张翼

编者按:春节期间,《背井离乡,为何仍要打拼北上广?》的文章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关于北上广与二三线小城孰优孰劣的争议此起彼伏。其实,“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争议由来已久。随着房价、老龄化、城镇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北上广与二三线小城孰优孰劣的争议越来越尖锐。怎么解决这样的争议?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是我们的价值观?还是我们的城市结构发展?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张翼。

114_副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书记、副所长张翼 李逸洲/摄

记者:我们先来分析下”逃离北上广“这个词语。想逃离的应该是危险的地方,而”北上广“仅仅是一座座城市,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就衍生出了别样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张翼:每一个来到北上广这样大都市的人,在城市里的成功和失败之记忆是不一样的。在大城市非常高的物价水平、租房开展等生活成本压缩了新移民的生存空间的情况下,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媒体上把这些不得不离开的现象解读为“逃离北上广”。在一线城市,遭受了失败的挫折;到二三线城市以后,又会面临一个全新的生存转折。因为曾在一线城市里打拼过的人,会在大都市形成其特有的职业结构、生活阅历、人生观念、及其对未来的预期等,他是带着这样的心理情境奔赴到二三线城市去寻求发展的逻辑。但到二三线城市以后却碰到了另外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是: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环境、技术支持、人际网络,及其城市治理框架等还不能为这些新来者提供预期的机遇,他们会忽然发现,在这些二三线城市里会很憋屈,也存在生存的难题。比如说:第一,工资会低;第二,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与其人力资本相对比较匹配的岗位;第三,二三线城市的运转逻辑和一线城市的逻辑可能不一样,那种基于乡土社会而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会夹杂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裙带关系——一个地方的发展机遇越小,为竞争这种机遇所参与的人际网络与关系资本会越重要,自己的能力反倒要提高“关系”而证明——所以很难适应这种环境并发展下去。在二三线城市里的失败,又迫使他们重返一线城市。在这个循环流动的复杂过程中,有些人的梦成功了,有些人的梦失败了。

如何看待芸芸众生的这种流动呢?作为中央政府,我想应更多关注大环境的公正与公平。不管是在哪个城市,如果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基于自我的能力的发展机会就会受到支持,我们国家就会更加稳定,发展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但目前我们的大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果梦想破灭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 ,这个社会本身的积极向上的环境状态就容易被破坏。所以说“逃离北上广”现象本身以及“逃离”这个词语所表达的负面影响给我们的社会治理以及国家现代的治理体系建设提出了很大的课题。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乡愁   逃离北上广   大城市   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