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叶小文: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既要“接地气”又要“采金矿”(3)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

解放新论:但有人提出,传统文化无法为人们提供化解现代价值观困局的能力。今天,该怎么理解传统文化有其存在价值,特别是它在市场经济中运用的价值?

叶小文:先来看看很多西方国家学者对市场经济的伦理对策。其中两个人的贡献最为显著:

一个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基于人性本善的假设,把源于人的同情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在《国富论》中,又把人性本恶作为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把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当作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一种人性本善的道德利他主义的社会道义论,与一种人性本恶的经济利己主义的个人目的论,矛盾而奇妙地共生于“斯密理论”之中。但他提出了问题,却未能解决问题,给出的是一个“斯密悖论”。

另一个是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于是现实生活中,资本家为了证明自己获得上帝的救赎,积极勤劳致富,承担“诚实交易”、“遵守承诺”和“守时”等义务和责任,并且以刻苦、勤奋、忠诚等态度来对待各自的职业,小心而又有远见地追求经济成功。韦伯的观点一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世界,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出现式微。震撼世界的金融危机,就是美国市场经济信任危机、伦理危机的必然反映,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不可能解决市场经济道德悖论的注脚。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