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叶小文: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既要“接地气”又要“采金矿”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

原标题: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因——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价值观作出新的重要指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也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传统文化与当下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究竟有何关系?能否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伦理?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

解放新论: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得到积极而又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是为什么?《意见》回应了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哪些期待?

叶小文:这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背景。当前,从国家层面看,中央重拳出击治理腐败,重塑官德,改善吏治,寻找破除权力寻租的良方;从日常生活层面看,老百姓对于“扶不扶老人”等事件不断热议,道德问题、底线问题常常引发人们的拷问。这两个层面的现象看似相关度不高,但实际背后都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不曾中断。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深沉的文化焦虑,遇到价值观的两次大的绞力:

一是近代中国在几乎要亡国之际,中华民族面对的文化困惑和价值选择。面对文艺复兴后的西方,面对工业化进程加快的西方国家,当时的中国落后、破落到让人宰割的地步。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思旧思的大讨论,实际是民族危亡之际的价值观痛悔和反思。当时,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抛弃旧文化;要民主、要自由,要以新文化来救中国。这其实是中华民族一次价值观的大危机、大冲击,是一种民族存亡绞力下的价值观大讨论。

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再次面对的价值观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们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可是,由于我们进入市场经济这样一个人类进步的但充满了矛盾的大场里面,价值观和文化层面又开始有绞力了。此背景下,我们要回答,物质丰富了,为什么有的人精神反而贫乏了?道德到底该怎么搞?人有没有底线?应不应该、能不能够有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解决这些问题?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