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是对当前国家面对的价值观绞力的一个有力回应,它切中了人们对于价值观问题的思考和困惑。从国家和民族复兴层面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这就是《意见》出台后引发社会各界关注的背景和深层原因。
解放新论:习近平总书记和《意见》都谈到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究竟能对核心价值观这个民族复兴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大问题提供怎样的解答?
叶小文:《意见》出台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必要性”的热烈讨论和统一认识,进入到“可行性”的切实操作和走向落实的新阶段。
价值观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会引发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因此,要针对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变化,来构建我们的新的价值观念。这个变化从根本上来看就是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体系,有积极性的一面,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工具。但市场经济对价值观有两个相反方向的作用力: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也就是说,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物质利益,会导致拜金主义,排斥道德;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市场规则的遵守和道德的自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会整体日益追求公平正义和道德水平提高。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悖论,而这个悖论又很难在市场经济机制内部解决。
面对这样一个大问题,我们有什么独特的解决办法吗?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在走向现代化、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中,解决道德悖论的一个重要资源和优势,是其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应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激活中华民族中优秀的精神基因,使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的一个重要精神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