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有可能发生像美国那样的信贷泡沫破灭的危机
美国的信贷膨胀是从197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开始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国获得了发钞权,于是美元的供应量急剧膨胀,问题随之而来:第一,货币供给缺乏有效约束,货币政策能松不能紧。正是管理纸币本位制度下货币政策的这种单边性质,造成了流量货币供给的单边增长,从而导致了存量货币的不断堆积。
第二,经过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一个规模庞大的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应运而生。这个新的市场为资本带来了新的盈利机会,从而导致了世界性盈利模式的变化,即不是通过真实财富的创造、而是通过金融交易来获利的经营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盛行起来。
第三,持续不断的货币创造,再加上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的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导致了信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扩张性互动,从而带来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大规模的信贷扩张。在1970年代的时候,世界的信贷规模与GDP基本相当,可是到了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世界信贷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GDP的3.6倍左右。
在信贷泡沫化发展过程中,缺乏信用的次级债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次级债的证券化及其衍生交易、以及交易过程中杠杆率的不断放大,使得信贷泡沫变得异常脆弱。结果,当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控制资产泡沫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时候,脆弱至极的泡沫便被捅破了,并因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而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中国也有可能发生像美国那样的信贷泡沫破灭的危机。截止2012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51.6万亿元,但是同期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则高达97万多亿元,从2004年至今,年度广义货币供应量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其增长速度几乎达到GDP增速的一倍左右,从而使得中国今天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以上。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之所以会变得如此巨大,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造成的,而商业银行不遗余力地扩张信贷规模则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因为中国几家规模特别巨大的商业银行均为国家所有,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通常都要大于私人商业银行;二是因为商业银行有国家管制利率的保护,在存贷款利差的激励之下具有强烈的信贷扩张欲望。于是,尽管同期央行基础货币的供应量不算太大,但是商业银行利己主义的信贷扩张行为导致了货币乘数的不断放大,从而造成了中国广义货币的超常供给。
这样,曾经在美国发生过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又开始重演了:通过金融交易而不是真实财富创造的盈利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房地产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杠杆融资成为普遍现象,以致企业的负债比率平均高达65%以上;在正规金融体系(俗称白市)和非正规金融体系(俗称黑市)二元并存的结构下,利用黑白两市的利差,商业银行热衷于表外业务、凡是能够从白市低息获得贷款的企业和机构纷纷进入黑市高息放贷套利。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供应量不断增加的货币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创造就业和财富,而是进入到了存量资产部门(房地产部门)、以及以交易获利为目的的债务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