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趋势,根据历史的经验,一个曾经出现过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只要发生增长减速,就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这就像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突然减速会发生车祸一样。那么经济增长持续减速的中国将会面临怎样的危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把世界各国已经经历过的危机简单加以回顾,以便从中发现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先后发生了拉美主权债务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以希腊为代表的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如果把以上所列的各种危机加以分类,那么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发生的危机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债务危机,如拉美和南欧国家发生的危机;第二类是货币危机,如发生在东亚的危机;第三类是泡沫破灭的危机,如发生在日本和美国的危机。弄清楚这些危机的性质及其发生的机理,对于中国防范可能发生的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不太可能发生类似于拉美和南欧国家那样的债务危机
先后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大危机之后的拉美和南欧危机,尽管在性质上都属于债务危机,但是在形成的机理上则是完全不同的。拉美的债务危机源于错误的进口替代战略,而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主要源于进出口失衡。
二战结束之后,拉美国家以独立国家的地位开始参与国际贸易,但是拉美国家参与的国际贸易属于典型的南北贸易,这样的贸易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于是拉美国家决定变资源出口的发展战略为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这一调整产生了两个新问题:第一,减少直至停止原材料出口,导致外汇短缺;第二,停止进口外国制成品,以国产化取而代之,就必须进口生产设备,而这又产生了巨大规模的外汇需求。在外汇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得对外融资,从而走上了对外负债的道路。结果在进口替代缺乏效率和美元升值的双重冲击下,引发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
反观以希腊为代表的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主要是由内外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从南欧国家的内部经济来看,刚性的工资与福利制度导致了这些国家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从他们的外部经济来看,自加入欧元区后,以欧元平价计,德国等强国的货币相对贬值,而南欧国家的货币则相对升值,从而导致南欧国家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在消费不减、出口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必定会产生贸易逆差,从而需要对外融资来维持现有的消费水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出现了整体性的流动性紧缩,于是南欧国家那种依靠对外融资、而不是靠对内改革来维持既定消费水平的经济模式便无法正常运转了,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