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中国经济可能会陷入哪类危机(2)

核心提示: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来看,我们既有可能发生东亚式的货币危机,也有可能发生美国或者日本式的泡沫破灭的危机

毫无疑问,中国不太可能发生类似于拉美和南欧国家那样的债务危机,尽管中国管理层试图变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为内需(即消费)推动的经济增长,但是,中国与拉美和南欧国家仍有着重大的差别:第一,中国不可能发生像拉美那样的债务危机,因为中国并未选择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迄今为止,中国的进口一直是出口的函数,中国出口的是最终品,进口的则是原材料和中间品。最近几年来,即使因为人民升值而导致了中国外贸增长率的下降,但中国仍然是一个贸易顺差的国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进口一直是跟着出口走的。

第二,中国也不可能发生像南欧国家那样的债务危机,因为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中国的居民也不会像南欧国家那样冒进,不惜以将来的收入作为抵押,大规模进行超前性或者透支式的刚性消费。

第三,除了经济发展战略与消费者行为的差异之外,如果再进一步从宏观的国际收支表上来看,那么我们还可以发现,拉美和南欧国家之所以会发生债务危机,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对外借款的债务国,而当下中国则是国际收支大规模盈余的债权国。所以,在可以预期的时间内,中国不可能发生因为国际借贷过度而引发的对外债务危机。

中国有可能发生东亚式的货币危机

发生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是一种典型的货币危机。东亚货币危机的形成机理大致上可以分析如下:1970年代开始的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在持续了20年左右之后,便开始面临危机。从供给方面看,经济高速增长导致地价上升与工资上涨,特别是像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这样土地面积有限、人口不算太多的小国,更是容易发生这种情况,由此造成的成本上涨降低了出口竞争力;从需求方面看,由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的上升,增加了进口需求。进出口(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这种逆向变化使得很多东亚国家出现了贸易逆差,从而导致了这些国家国际收支表的持续恶化。考虑到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外国直接投资来推动的,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这些外来投资渐生撤资之意,从而对东亚国家的外汇储备产生很大的压力。

当东亚国家错误地选择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项目下自由可兑换的金融开放政策来应对以上问题时,国际金融资本便开始对基本面不断趋于恶化的东亚发动了攻击,其基本的操作手段就是挤兑做空,结果,由外汇储备流失而引起的货币危机在东亚国家中不断地蔓延和传染,并迅速地演变成为一场地区性的货币危机。由此可见,与拉美和南欧国家的危机相比,1997年发生在东亚国家的货币危机主要不是因为发展战略出错,而是政策出错,特别是在出口竞争力下降和国际收支持续恶化的情况下选择了错误的汇率与金融政策,即变固定汇率为浮动汇率和贸然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以上两个政策的实施,为国际游资自由进出东亚国家、操纵汇率、发动金融攻击提供了便利。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中国经济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