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刘国光: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最早倡导者(4)

“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仍然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是什么?换言之,您认为,中国应该向何处去?

刘国光: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当今的中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今天的中国和30年前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国家的经济形势、社会矛盾、面临的国际环境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步改革的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它。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回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老路,也不能走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邪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过头之处需要裁减,但不宜简单地宣扬“进一步市场化”、“更大程度和更大范围的市场化”,否则,可能会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带来种种不良后果。我国所有制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如果继续对所剩不多的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私有股份化改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将难以维持。中国除金融、新闻出版等少数行业没有对外资开放之外,绝大多数行业已经开放,如果继续扩大开放领域或没有限制地开放,则可能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风险。中国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已相当严重,基尼系数大大超出国际警戒线,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两极分化不断扩大的趋势,则极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最终实现不了共同富裕的理想。

所以,今后我们还是要完善市场取向改革,但不搞过度市场化;我们还要搞国有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但不能搞私有化;我们需要培育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需要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我们反对建立一个不讲计划、没有国家强有力宏观调控的自由市场;我们欢迎外资、利用外资,但要对外资有所限制、不能被外资控制;我们反对行政垄断,但不能以反垄断为名,限制公有制经济的公平发展;我们拥护政府让利于民,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限制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是支持政府让利于少数人、少数大资本所有者,扩大贫富差距;我们赞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是说我们要削弱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和计划导向的能力,而是要改善和提升国家管理经济的水平。

总起来说,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仍然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学家一定要有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经济时报:从1941年您考入西南联大经济系算起,您已经与经济学打了72年交道,可以说,学术成就卓著。作为经济学界老前辈,您有什么治学心得可以分享给后学们?

刘国光:我的心得很简单,就是经济学家一定要有立场、观点和方法。现在这种说法好像不大时兴了,但我认为这三点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坚持什么立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这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

前几天,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青年学术沙龙上还对青年学者讲到了这些,并对他们提了三点希望:一是学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时刻关注当前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二是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多搞调查研究;三是勇于跟错误思想作斗争,敢于对社会的弊病进行批评,善于为国家发展提供良策,积极担当社会责任。这也算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吧。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倡导者   中国市场   经济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