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客观演变的过程
中国经济时报:1985年您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双重模式转换”即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问题。应该说,“双重模式转换”对中国的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双重模式转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您当时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命题是基于何种背景和立意?
刘国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来,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了1985年,我就把这种变化做了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归结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即发展模式的转换和体制模式的转换。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是指从过去以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为最高目标,以外延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不平衡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逐渐转变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实现相对平衡的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所谓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是指从过去过度集中的决策权力结构,直接控制的调节结构,平均主义的利益结构,政企不分的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决策结构,以经济手段间接调控为主的调节体系,把物质利益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结合起来的利益结构,以及政企分开的组织结构,简言之,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改变为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5年8月26日,《世界经济导报》刊发了我的一篇题为《略论双重模式转变》的文章,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双重模式转变”理论。同年11月4日,我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一文,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1986年12月,我还在香港世界华人社会经济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的报告。后来,胡舒立于1995年4月11日在《中华工商时报》上发表了采访我的文章。她在那篇文章中写道:1985年11月,刘国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的专文,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的双重转换,在海内外引起不小反响。
应该说,双重模式转变是一个客观演变的过程,是从不自觉的过程慢慢变成自觉的过程。这一点从演变的过程可以看出。比如,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我们最初是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到了“十二大”的时候就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了“十三大”的时候又变成“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最后到“十四大”的时候,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
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十三大”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深化改革的每一项措施,归根到底,都要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不是速度为主而是注重效益。到了“十四大”的时候,提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了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就吸收了“双重模式转变”的观点,但是没有用“双重模式转变”的提法,而是用“两个根本转变”的提法。“两个根本转变”,一是要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后来“增长方式”扩充为“发展方式”,内容更广阔了,实际上同“发展模式转变”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