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成效不彰,盖因过分追求速度、追求数量、重“量”轻“质”所致
中国经济时报: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了好多年,至今成效不彰。您认为,主要原因何在?
刘国光:我们现在还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在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在讲要搞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其实,两个模式转变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搞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还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双重模式转变”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客观进程的描述,而是作为一项经济政策,内容也比过去更丰富、更完善了。
我们过去一直在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了20多年了,但是好像转变得很慢,老是在提,但是看不到头。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若干年,我们还是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追求数量,追求GDP,重“量”轻“质”所致。速度快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就会变慢,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进程就会变慢。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被扭曲了,我们过去强调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而相对而言忽视了市场经济前面的定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得多了,社会主义提得比较少了,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形成两极分化。
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争论仍持续不断,直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一锤定音。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十四大报告的起草者之一,您为此做了哪些努力呢?
刘国光:经过多年的争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经济理论界的两种思想情结都是很深刻的。一种是计划经济情结,一种是市场经济情结。双方都不否认对立面的存在,但非常执着地强调自己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有“为主为辅”的长期争论。其实,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与市场各有其正面优点与负面缺陷,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两者的结合,其目的就是要把两者的优点长处都发挥出来,避免两者的缺陷和不足。
基于这个信念,在这一段争论的末期,我试图用折中的办法来解决计划与市场的这一情结纠葛。1990年5月我在《求是》杂志举办的讨论会上,1991年5月在全国计划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言中,1991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术报告会上,还有其他地方,我都作了这样的努力。
针对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情结,我提出了两个坚持和破除两个迷信的意见。一是我们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场。一是我们要坚持计划调控,但不能迷信计划。简单说来,计划的长处就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办几件大事,还可以调节收入,保持社会公正。市场的长处就是能够通过竞争,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实现产需衔接。但是,计划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
十四大报告起草时,我有幸参与工作。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各方面经过学习,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新经济体制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提法。起草小组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归纳各方面意见,整理成三点。也就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讲话中讲到的,关于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三种提法: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这三种提法,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前,把我从玉泉山(十四大报告起草组驻地)叫到中南海谈了一次。他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问我的意见。我赞成这个提法,说这个提法简明扼要,同时也提出一个意见:如果只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提“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有计划”这个方面可能容易被人忽略,而“有计划”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总书记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很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了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后来他在中央党校讲话中也讲了这段话。这段话讲得很好,确实是对的。几十年来大家确实都是这样理解的,社会主义本身就包括“有计划”。
为了给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理论宣传准备,中共中央几个部门于1992年9月19日在怀仁堂联合召开干部大会,举办系列讲座。我在讲座的开篇讲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回顾了对计划与市场认识的曲折演变过程,阐明了若干焦点问题。我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把作为调节手段的计划和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凡是市场能解决好的,就让市场去解决;市场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就由政府用政策和计划来管。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政府干预和计划指导,而且必须借助和依靠它们来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这是我们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不能须臾忘记的”。这也算是我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口,对于不要忘记“社会主义也是有计划的”一个呼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