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如果说上述种种矛盾和张力是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的直接诱因,那么更为重要的也是更根本的原因则还需从宗教的本性、意义和价值方面来说明。也就是说,要把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宗教作为深层文化的内蕴性及其文化功能,以及宗教所拥有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法律功能、道德功能)关联起来。同时,还应把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存在与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的特殊属性—宗教的长期存在与宗教的群众性关联起来,并对我国国内宗教信仰自由等一系列宗教政策和制度性的环境因素加以分析和考虑。
(作者分别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北京统战理论研究基地课题:民建北京市委项目“跨学科视野中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和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bjmjly2012001,12JZD043)
【注释】
①张秀华:“基督教与西方和中国的现代性”,《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②[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郑一明,曲跃厚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7页。
③[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吴燕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186~187页。
④汪民安:《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⑤[美]雅罗斯拉夫·帕利坎:《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杨德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⑥马奇柯:“蔡元培:一代人师的大学精神”,http://news.hunantv.com/x/w/20090111/118205.html,金鹰网,2009年1月11日。
⑦“复旦校长称大学精神虚脱,才子加流氓将贻害社会”,《中国青年报》,2010年6月22日。
⑧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9日。
责编/栾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