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深层原因探析(3)

基于现代性批判与跨学科视野下的解读

当代中国大学软环境诱发大学生信仰宗教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学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缩影,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在了大学文化之中,如计算主义的量化考核模式,培养现代职业人、技术工匠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大学精神迷失、文化生态恶化等等一系列的软环境因素,都是促使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的直接诱因。具体说来,这些诱因可归结为下面的三个冲突或者说悖论:

现代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取向与大学生对人文关怀渴望的冲突。大学的确有服务社会的责任,然而问题在于大学应该如何服务社会?大学服务社会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履行大学的使命—“心智培养”,用纽曼的话来说:“心智的培养不是要将心智塑造成或者牺牲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种专门的行业或职业、研究或科学,相反,心智的培养是为着心智本身,是为了理解它自己恰当的对象,是为了给自身以最高的修养。心智的这种培养过程叫作‘博雅教育’,虽然不可能在任何人身上把这种教育发展到理想的地步,或者使其心智成为一般心智应该达到的楷模,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知晓这种真正的培养理念,并且至少对它抱有期望,把它真正的范围和结果不是当作别的东西,而是当作卓越的标准;而且的确有许多人可能完全接受了它,并且在充分地身体力行。制定正确的标准,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培养,依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帮助他们向这个目标前进,我认为,这应该是大学的职责。”⑤然而,时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丢失以“心智培养”为己任的“博雅教育”,逐渐沦落为单纯强调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培养职业人的工厂”,有些学校甚至因社会上需要哪些专业的人,就随意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和专业,把大学变成了技艺培养的职业学校。有些在校的研究生感慨,大学四年没有学到什么对未来发展有帮助的东西,只是在追逐学分和成绩中度过。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奖学金、保研等都与学习成绩挂钩,竞争关系主导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们常常处于身心疲惫、空虚和焦虑的状态,因此特别需要解决精神的饥渴问题,期盼能够得到人文关怀。而正是在宗教团体或团契中,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友谊和相互的理解、支持与关爱。

大学精神的迷失与大学生对文化生活向往的背离。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关键是大学拥有大学的理念与精神气质。所谓大学精神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体现着全体大学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和群体意识。它是由一所大学的许多代师生共同创造的,能让一所大学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各校的精神也不完全一样,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相映成辉”。而广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大学精神则是指“从一所所具体大学的‘精神存在’中抽象、概括和生发出来的,是大学在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功能过程中,共同形成的关切人类、追求真理、自由独立、崇尚科学的精神”。⑥这种普遍的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最基本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它与狭义的大学精神共同构成大学之魂。然而,今天的大学正在丧失这种作为“魂”的大学精神。正如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所看到的“大学精神虚脱”,用他的话说:“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具体到老百姓,就是嫌贫爱富。大学应率先回归到大学本身的高尚上去,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对大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大学的精神不能虚脱。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大学一虚脱,这些就都没了。”⑦不同于功利化的追求,美国著名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中提出,“智力与精神生活在表面上是一种无用型活动。人们之所以大量从事这种活动,是因为他们能获得更大的满足。人类是充满理想的,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进行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教育应该充满理想,也就是要富于精神。”⑧当前中国大学对这种精神的缺乏,就会导致大学文化生态的恶化。这与大学生对理想文化的向往、对共同体精神生活的寻求不相符。因此,他们不得不自己去发现那种在他们看来有价值、值得过的宗教生活。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疲软与大学生“三观”养成的张力。尽管当前中国的大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做到了有领导机构、有工作制度、有教学课程、有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但其实际效果仍不容乐观。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一是与各个高校表面上的重视而实际上忽视有关。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要给予承担公共政治课的学院按每年生均20元的标准划拨基金,但实际上落实起来很难,导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公共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福利待遇偏低,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在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如何把教材的优势转化为教学的优势,如何化知为识以推动“三观”教育,做到让学生终身受益,尚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思想的丰富性与课时的局限性的矛盾、内容的多学科性与表达的整体性的矛盾、课程构成的跨学科性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性的矛盾、教学目的的世界观指向与论理不足的矛盾、原理的抽象性与观念的具体性的矛盾;三是社会上存在的如腐败猖獗、潜规则盛行、公平公正缺失等各种不良现象和风气,让学生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逆反心理,尤其是亲朋好友遭遇到某种不公正待遇的同学,这种逆反心理更为强烈。因为在一些学生看来,老师讲的和社会实际差距太大,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不出来,难以令人信服,甚至有些学生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深层   信仰   宗教   原因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