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记者:《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您怎样看待这一重大理论创新?
赵振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就是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关于市场的作用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没有市场,完全由政府来配置资源,最后导致资源的配置效率低,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老百姓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生产力发展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就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让市场起到一点调节作用、补充作用,让不重要的消费品进入市场;后来就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之前相比,进一步提高了,开始注重商品经济;1992年十四大报告,就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就提出了,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什么是基础性作用,就像大厦一样,垫底的基础是由市场来调节的,更多资源由市场来调节,但相当一部分资源还由政府掌控;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什么是决定性作用,就是绝大多数资源不应该是政府配置,而是市场配置,如果搞市场经济,不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就不是市场经济,就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怎样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让市场说了算,让市场定价,培育出更多的市场主体,尊重市场规律、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
记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做呢?
赵振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说明政府和市场不是单独地划分块,这个资源让市场管,那个资源让政府管,不是这样的,政府和市场的功能不一样。市场的功能就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为什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了,但现在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市场机制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市场本身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存在市场缺陷、市场失灵。比如说公共产品,如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等,市场就不会主动去配置,如果完全交给市场,就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还有垄断,市场经济即使平等竞争,也会产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产生垄断。一旦产生垄断,就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凭借垄断地位制造垄断高价,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就会阻碍竞争。这些问题,市场主体、企业本身都不能解决,只能政府解决。市场主体本身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它会产生“负的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会给其他人带来附带的成本。化工企业在生产化工产品的过程中,自己赚取了利润,但是它把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把废水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污染了大气、江河湖海,让养鱼的、养虾的这些人受到损失,单纯靠市场主体解决不了,就需要政府。还有即使公平的竞争,也会带来不公平的结果,如收入差距拉大等等,这些都是市场的缺陷,需要政府来弥补。第一,我们要弄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哪,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干预,凡是市场机制失灵的地方,才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第二,政府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科学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保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能够平衡,平抑经济周期,让经济波动周期幅度小一点,制定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弥补市场不足。所以政府的功能和市场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记者:市场和政府的功能划分清楚之后,在二者的矛盾里,主要矛盾在哪?
赵振华:主要矛盾我认为在政府,要进行政府改革,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政府和市场各自的功能划分清楚之后,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政府要放权,市场活力才能凸显出来,政府老是管着,市场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进行政府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是简单了,而是复杂了。计划经济最简单,一个命令下来,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政府去调控市场,市场去引导企业。政府怎样调控市场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还是一门艺术,力度有多大,范围有多广,调控到什么程度,才能保证经济底限是多少,上限是多少,什么时候出台这个政策,出台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政府的任务不轻反重了。不能简单地认为政府的职能少了,相反它的职能更多了,要由事前的审批变为事后的服务;要由过去的更多直接干预企业,变成以后的调控市场,通过市场来引导企业;由以前的计划变为以后的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