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权力分布(1840-1978)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开始发生了改变,但至少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并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其前身中华民国与清朝在政治权力的分布上并没有太多区别。
首先是经济上的,中国的门户被外国资本主义打开,这也使得外国资本开始大量的涌入,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被引入,机器工业开始在中国迅速的取代了手工业。但是,本土资本也仍然是极为稀缺,没有出现如同西方国家那样的自发性的大规模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社会的主体仍然是分散自耕农。马克思归类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仍然只有在局部地区有限的分布。
其次,由于清代洋务运动开展,军队大量使用成本相对较高的热兵器。政府军与农民起义军的代差被明显的拉开,因此普通民众使用暴力参与反体制活动的成本极大的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差距日益扩大。同时,由于大众通讯技术仍然较为匮乏,相反官僚集团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大,民众几乎没有任何办法与之相对抗。
因此,这一阶段社会主要的变化并不在于民众之中,而是在于官僚集团内部。地方官僚集团的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其结果就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实质就是地方官僚集团扩张了的权力借用带有民主主义思潮的新知识分子推翻中央王朝的行动。
之后,展开了地方割据与军阀混战。一直到蒋介石这一强人的出现才在中华民国的衣钵下实现了对地方权力的削弱和国家的形式上的统一。而在蒋介石时期,中国也仍然处于独裁的强人政治时代,离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相距甚远。社会由于国内军阀战争等因素而持续动荡失序,农村的生活极为困难。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也对中国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不满,这种冲击和不满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达到了一种顶峰。
也就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动员民众进一步革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时,其本身已经不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社会批判思潮,而近乎是一种动员话语。这种动员话语明显不同于之前帝国建立或农民革命时期所倡导的等级与宗法式的呼吁,而是更为注重“主张科学、现代性和进步变革”④。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与代表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乡村地区实现了大范围的动员,并且凭借这种动员规模与对一定时期特定议题相对有效的利用,最终夺取了政权,推翻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政府统治。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意识形态,加之苏联的榜样效应和斯大林模式的日益巩固,形成政府“大一统”的局面,政治控制程度要远远大于之前的任何一个王朝。政府依靠对暴力的垄断,将私人资本变为国家资本,基本剥离了民众个体的经济能力扩张的可能而将这种能力纳入了政府的指令规划之中。同时,政府也垄断着媒体与通讯器材,避免民众从政府以外获取额外的信息。党的组织广泛的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这大为约束了地方势力的权力,也将民众严密的控制与符合政府需求组织起来。政府依靠着持续的政治动员维持运动,在体制内破坏了原有的权力分布,造成了体制内的失序,这点也是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的动因。
突破旧有藩篱的可能
1978年邓小平推动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这场改革主要集中于经济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了经济上相对的放任,激发了经济活力。在这种过程中,民众的权力在放大。其次,基于经济能力的提高,在信息领域,由于大众传媒、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大量出现,民众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中产的出现也意味着社会组织程度逐步提高,人们从基本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各种公共事务,各种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权力的天平重新向着民众开始倾斜,民众拥有越来越多的方式和可能对政府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政府持有的暴力虽然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在杀伤能力上不断提高,但对国内事务使用暴力的意愿却随着民族主义的广泛影响而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军队的普遍被视为针对国家外部无政府状态的自卫力量,政府对内使用暴力的意愿逐步降低。因此,对国内的民众而言其影响与过去已经大范围的缩小了。政府在很大范围内退出了对经济的干预,其经济能力有所减小。新媒体的廉价与其所具有的部分技术特征使得政府在进行信息管制的成本大幅攀升。总体上我们可以判断,政府的权力有了较为明确的缩小。
但是,中国的权力格局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民众个体甚至是小规模组织起来都尚不足以抗衡政治体系。这种后果则使得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其内在的自发性扩张冲动仍然没有明显的障碍,诸制约因素相对弱小,缺乏制度性成长与行为的环境,使得市民社会还处在初始水平。
如果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重新大规模垄断、对武装力量的强化、对信息的严格管制以及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限制,走向极端可能导致一种对计划经济的复归,民众的私人领域可能受到再次否定。而面对来自政府权力的挤压,在没有体制内途径加以反对的情况下,民众最终也只能以体制外的暴力方式加以反对。这种结果已经以日益增多的突发性事件渐次显现。看来,想突破旧有权力无限扩张所带来的历史循环,克服历史的巨大惯性是相当困难的。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