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国家的内部政治中,权力的持有者主要是政府与民众,两者的权力分布变化影响着该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走向。在中国古代,政府与民众的冲突主要来自于拥有极大权力的政府不断扩张权力导致对权力极少的民众的侵害,最终引发民众的革命。由于这种情况的周期性存在,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革命—新王朝—权力扩张—失衡—革命”的循环。
【关键词】权力均衡 稳定 周期性崩溃
中国社会的历史似乎是一种循环式的历史,从公元前2700年的夏朝奴隶制王朝开始,特别是在被称为“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不断展现出一种新王朝对旧王朝的近乎循环式的更替。这样一种状态在社会领域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其社会结构相对的固定,仅仅能依靠革命推翻某一王朝,代之以新的、但在结构上仍然与被取代王朝相近的政权。该现象被学者称为“超稳定结构”。①他试图证明“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可以长期存在”这个问题。
然而,这里还有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即“为什么会有周期性的革命”。显然,“超稳定结构”理论并不是为了第二个问题而设计的,甚至从字面上看二者还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不过,该理论的确关注到了“大动乱与社会崩溃”现象,认为它是国家一体化调节力量不敌社会无组织力量(官僚膨胀与土地兼并)所致。大乱后超稳定结构的神奇力量使一体化手段再度加强,又重新稳定。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社会历史上出现的这种周期动荡呢?目前中国是否仍存在这种动荡的可能性呢?文章试图以政治权力的特征与分布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来考察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并试着对如何冲出这一怪圈进行初步思考。
权力特征及其分布
“权力”是指一种能力,这一能力更多得指向一种改变他人行为以实现自身所期望结果,如英国学者安德鲁·海伍德便认为:“权力在最广义上是指达到所期望结果的能力。”②同时,权力也被视为一种关系,即“与惩罚和奖励相联系,近于强制或操纵。”③权力具有两面性,即迫使他人服从的权力与他人同意并认同的权力。影响权力获得的因素有很多,总的来看可以分为实体性与精神性因素。实体性因素即是指行为体在改变他人行为时所可以利用的物质工具,如可以使用暴力的生理状态或器械性工具、行为体所拥有的经济的能力等。精神性因素则更多指向如使用暴力的意愿、行为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信息的拥有情况等非实体性工具。权力具有内在自我膨胀的性质。在一种权力没有得到任何约束(即提高权力水平的收益显著的大于保持现状的收益)的理想条件下,权力可以不断扩张(即获得更多可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而且近乎没有任何内在因素可以自然生成其边际的可能。
权力的大小应该理解为行为体所具有的改变他者行为的能力的可能性,而权力的分布则是基于社会行为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大小状况而进行的排布。根据上文中所提到的几个实体性与精神性因素,我们提取四个自变量作为考察对象,即可以由破坏他者生理状况的能力与使用这一能力的意愿构成的暴力、可用于维系与发展自身生存状况的经济能力、认知基础的信息以及个体与个体间的组织程度。此四者在社会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发挥着较为显著且相对固定的作用,其大小也是较为容易判断的。由上述四个变量构成的权力是为本文的主要因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