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器,构建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防治腐败,要不断推进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既要运用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在实践中探索新技术,使其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反腐制度的科学化水平。
以科技推进反腐手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科技在防治腐败工作中的生产力作用,既塑造高素质的反腐倡廉队伍,又推动载体的创新,发挥反腐“利器”在生产力中的工具作用。以往传统的说教灌输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党员干部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转变教育模式,提升授课者的素质,提升教育的影响力、说服力,就要注重在教育活动中运用科技元素。网络、传媒等现代通信技术,已成为党员干部感知社会、交流思想、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授课过程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通过采用大量的视频、声音和图片、动画等手段传送丰富的信息,其形式有助于我们在网上生动直观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增强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互联网开设了反腐倡廉教育平台,开展正反典型专题片制作、廉政公益广告展播,设立主题教育、岗位教育、警示教育、廉政文化等窗口,形成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机制。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快捷、方便的优势,与移动、电信公司合作,搭建廉政短信平台,通过手机发送廉政短信的方式,让党员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清廉的本色。开展电视问政、微博问政,受理网上投诉,拓展网络举报平台的覆盖面,为网民的反腐热情找到一个合理合法的制度性平台,使科技在反腐工作中发挥“利器”的作用。
以科技促进管理的科学化。导致公权私用、权力寻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公开透明。例如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着程序不透明的问题,极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致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人大和政府部门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提高自身防腐、反腐能力;反腐败侦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办案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消耗。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推动管理工作的有序性、科学化,减少人情因素对事物处理的影响,从而降低腐败发生的机率。
以科技保障监控的动态化。权力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传统的监督是一种静态监督,侧重于事后监督惩罚,致使权力运行过程中容易出问题,同时,也不能被及时地发现,往往是在损失造成之后才被发现。防治腐败应重在预防,要在监督监控的范围和领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融合技术、制度和人这三大因素,提高监督效能。建立公职人员名单管理制度,对官员财产实行动态监督,既提高了监管效能,又降低了监管难度。这项制度将是动态监控的极有效的尝试,应予实施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