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外部环境机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建议》准确概括了当前国际环境的总体特征,即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外部发展环境看,过去几十年是世界经济的“黄金发展期”。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和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货物贸易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世界经济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深度调整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深刻的调整压力,中低速增长成为新常态。这样的外部环境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主要依赖国内,而不是靠外部市场的扩张;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将主要来自产品质量的提升和贸易结构的调整,而不是数量的扩张。外部发展环境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相向而行,充分利用外部发展环境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是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
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新常态并不是一种静态,而是一种动态。危机是“创造性破坏”,它会消除落后产能,推动新产能发展。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包括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的“互联网+”经济,以创新技术研发为驱动的新能源变革,以构建国内和跨国互联互通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发展,以绿色理念推动的新生活方式,以及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这些产业将改变以往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步生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以变革与创新为驱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新环境,是利用好新发展战略机遇期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国际市场开放的方式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开放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国际机构是推动世界市场开放的枢纽。然而,近年来,多边机制运行不畅,“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贸易便利化协定》落实缓慢。与此同时,自由贸易协定(FTA)成为主流,特别是美国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打造全面、深度开放的新标准,其中涉及各国国内经济体制、政策、规则等许多领域,并力图把这些新标准作为未来多边机制的规则标准。这对我国参与和利用国际市场形成了一定压力,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国际经贸规则的变化,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高新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和自贸区谈判进程,推动创新合作机制的建设。在贸易方面,除继续推动双边自贸区谈判外,还要以更大的决心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亚太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使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有益补充。坚持开放发展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重要保证。“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