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身份管理技术的战略思考与分析
第三单元,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研究所所长杨光斌、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少将分别就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战略安全,互联网安全的法律体系建构,网络信息安全、网络身份管理与党的执政安全,网络身份管理的大众意识形态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与国防安全等几个主题展开研讨。
阎学通认为,eID解决了一个身份认证问题,实际上是帮助中国推进信用社会建设。国家和政府安全是不同的概念,也属于不同的范畴。从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安全的角度来看,不应将防御放在第一位,而应将进攻放在第一位。因为进攻的成本低、效率高,防御的成本高、效率低。安全与效率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平衡。
李欲晓指出,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诸多威胁也随之而来。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维护公民和社会组织各类信息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责任。国家安全法29条提出了网络空间安全的理念,现在网络安全法还没有出台,电子商务法正在起草和制定。目前来看,我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立法层级也较低,缺少专业性和综合性立法,今后要在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上下功夫。
杨光斌认为,当前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网络宣传话语权流失。不可否认中国有很多问题,但是放眼全世界,其他很多国家,比如希腊和印度,它们问题更多。而在发展中国家行列里,我国其实已经走在前列。所以网络权力被严重侵蚀直接体现在话语权上,这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朱成虎表示,现在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是网络信息安全,二是金融安全。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我们面临的威胁非常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自主可控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这里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入”的问题,即信息接收;一个是“出”的问题,即信息输送。从军事和国防的角度讲,这几年我们遇到过几起信息泄露事件,不是说有人故意出卖情报,而是不经意或者遭到对方攻击时不小心泄露出去的。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杜飞进作最后的总结发言,他分别就信息能力、信息安全、网络生态、信息化发展规律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释。
杜飞进指出,首先,信息能力是现代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才能建设一个具有强大信息能力的现代国家。信息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正逐渐颠覆着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能力正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其次,信息安全是现代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汇聚各方面能量、构建严密的安全体系,才能使国家信息安全立于不败之地。捍卫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安全立法、加快完善信息安全审查制度,而且需要强化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体系化建设,需要发展壮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推动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汲取各方面智慧、汇聚各方面能量,形成法治与机制、政府与企业、硬件与软件、科研与产业、交流与合作一体推进、互促互动的局面。
再次,可信网络生态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重要领域,只有打通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壁垒和屏障,实现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才能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网络生态。
最后,对互联网、信息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深化对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规律、演变规律和治理规律的科学认识,才能使当今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人类社会自步入信息时代以来,围绕信息安全和信息伦理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尤其是“棱镜门”事件曝光后,关于信息安全的忧虑引起了包括西方大国在内的各国高度重视。于我国而言,在科学理性地认知和运用信息的同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构建起新国家安全观下的信息安全系统,从而维护国家的信息主权和话语权,以增强中国在国际信息空间的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执笔:李习林、赵博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