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国家安全观下的信息安全治理(2)

网络身份管理的应用前景与现实问题

第二单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章政、中电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主任赵晓芳、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陶雄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山东省高青县县长刘忠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大力就网络身份管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网络身份管理在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构建eID网络可信生态的探索与体会、eID网络可信生态的产业整体解决方案、网络身份管理与治理现代化、网络身份管理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中国的网络身份基础设施建设与网络安全生态几个议题分别展开论述。

李铁指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eID身份认证系统推广和应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安全,各项数据都需要保护。但信息安全是由国家来提供保护,还是个人自我保护;eID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是强制推广应用,而未来采取何种模式,是下一步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章政从三个方面对eID进行了解读:第一,eID是一个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像道路一样,必须要有。第二,eID是未来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目前社会治理缺乏有效的抓手和工具,而eID恰好充当了这一角色。第三,eID是未来进行分析控制和预警的一种重要探索。此外,他还归纳了eID未来发展的四个瓶颈:第一是采购中心的问题,第二是标准化和数字化的问题,第三是使用和公开有的问题,第四是消费者保护的问题。

田冰结合政府的政务数据的安全开放和使用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政府数据的开放,国家一些工作文件的开放已经势在必行。这对于国家治理,的确是一个推动作用,但须以安全为前提。

赵晓芳介绍说,eID服务平台的架构,其实是生产的架构,其由两个支撑和一个服务平台构成。第一个支撑是运营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提供可信身份服务的基础,基于云计算开放,能够覆盖全国的服务支撑。第二个支撑是安全的数据交换平台,这个平台架起安全可追诉的数据交换的通道,在解决身份问题的同时,也为信息提供了交换的通道。这两个支撑下搭建起一个平台,主要面向政府和公众服务提供eID身份认证,而在认证的背后,是一个一站式的服务体系。

陶雄强表示,信息推动社会进步,驱动经济发展,但信息安全绝不容忽视。在数据开放和隐私保护之间、在政府数据公开和国家数据主权之间,我们应当更加审慎、理性地权衡与分析。他结合中国普天在信息通信产业拥有多年的产业化经验,表示有信心、有能力为eID网络可信生态的产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坚实支撑。

张伯旭认为,以大数据共享开放为基准特征能否形成真正的共享开放,实际上是大数据发展的核心。他从人本出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用eID的方式在网上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才能在政府内部实现数据的开放,否则这个开放将是一种伪开放。二是建立一套数据整合融合的标准,包含五个部分,第一是eID的编号,第二是地域,第三是部分级别,第四是部分类别,最后才是内容。三是抓住顶层,顺势而为。

刘忠远结合高青县积极运用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提升改造行政管理和民生服务水平来展开论述。他表示,高青县一直在着力提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信息化“四化”水平,大力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经建成淄博市首个网络建设,今年6月份又启动黄河三角洲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建立计算中心和呼叫中心,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产业,并列入2016年度重点工程项目。

刘大力指出,2015年7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尤其涉及安全的重大项目建设,应该是国家行为。同样,eID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由公安部来承担主体责任,但在具体管理中,需要多方协同、多部门参与,明晰责任、精准分工。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安全观   eID   网络身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