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国家安全观下的信息安全治理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遵循这个指示,在信息领域,最重要的协调就是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尤其是信息化程度越高,受到网络攻击所产生的损失也越大。

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应对信息安全新挑战,如何在互联网信息化领域提升中国的竞争力,如何形成从顶层设计、政策框架、理论研究、技术方案、产业生态到各级各地协同创新的全方位多层次联动?面对当前互联网信息化迅猛发展、全球化和世界权力体系演变持续深入的全新时代背景,我们亟需加强对互联网发展规律、治理规律的认识,并不断深化对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化人口管理和网络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

2015年11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互联网治理与国家安全高层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可信数字民生服务技术与产业联盟,中电同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战略支持。按照技术、应用、战略三个不同层次,分三个单元进行。与会领导专家针对互联网信息化迅速发展给国家安全、国家治理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结合公安部,公民网络识别系统,eID重大项目识别成果,围绕对推动网络管理制度在我国的落地,以及信息化人口管理对于保护国家战略安全,党的执政安全,信息和数据安全等重要意义进行多维度多层面的研讨。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杜飞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少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胡传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崔书昆等出席研讨会。会议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贾立政主持。

eID网络身份管理和信息安全的重大突破

第一单元,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所长胡传平、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身份技术事业部书记严则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围绕eID这一网络身份管理和信息安全的重大突破进行了专业且深入的阐释。

胡传平介绍说,在公安部的重视、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于2009年底启动网络身份管理的研究工作,并于“十二五”期间牵头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网络身份管理”的全部科研项目,主导了我国eID标准体系的制定,经过五年攻关,攻克了我国自主研发网络身份识别技术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已经进入成果转化和试点推广阶段。

胡传平指出,eID的研发标志着我国对网络身份管理的自主掌控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我国的互联网治理思维、治理方法有了技术保障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居民身份证制度可以延伸到网络,从而对信息化人口实施可靠且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严则明认为,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的透明,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将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尤其是线下识别实名制和网络实名制已经普遍推行,这容易导致公民个人信息泄漏。他指出eID是要将传统的人口管理制度延伸到线上信息化人口管理,以网络身份制取代网络实名制,最终实现一一对应,确保主体责任、义务和权利的统一。

方滨兴从实名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eID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实名制存在三个问题,即隐私保护问题、安全性问题和真实性问题。在他看来,eID不是要取代线下身份认证,而是在线上线下同时发挥作用。现在eID已经制定了标准,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就能实现数字身份认证上的大范围统一。这一点需要政府来引导,应鼓励一些城市在自愿前提下联合推广eID的这种模式。方滨兴还指出,不能把eID看作三代身份证,因为它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持有的,只是提供了比较便利的方法。

倪光南表示,当前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要求。其中一个薄弱环节就是缺乏网络身份管理体系(eID)。所以亟需构建一个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它是当代网络空间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过去我国没有这样一个体系,在很多情况下,只能直接以身份证的身份信息作为网络信任基础,即实行所谓的“网络实名制”。但国内外许多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做法不但难以有效管理公民的网络身份,而且很容易被假冒,造成公民身份信息泄露等严重问题。因此,应着眼网络安全和长远发展,尽快构建起一个符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要求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

倪光南还就构建网络身份管理体系(eID)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第二,为了保障eID的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应积极研究和开发并倡导使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芯片和密码算法。第三,随着eID应用的发展,生物特征识别,特别是指纹和虹膜识别这类“强生物特征”识别将会得到更多应用,今后应注重这些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安全观   eID   网络身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