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国声音 > 名家观点 > 正文

张国祚: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问题(2)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启动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常态化时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时期,西方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复杂。当此之时,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认识不到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有害信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否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冲击、对涉世不深和荒于历史学习的青年的误导,认识不到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否定,认识不到民族虚无主义对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消解,认识不到崇洋媚外心理对“全盘西化”的鼓动,认识不到新自由主义对私有化的鼎力支持,认识不到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双重标准及其与“颜色革命”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到自私自利、见利忘义、迎合低级趣味等精神垃圾对青少年的毒害,那么,未来高校难免会培养出令人担忧的一代:缺少信仰、没有追求、狭隘肤浅、胸无祖国、缺少正气和智慧、缺少胸襟和远见。果真如此,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因为必须清楚,青年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决定着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此必须高度警醒。否则,我们国家也难免有“颜色革命”、改旗易帜之忧。

三、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向好,但存隐忧

正确判断形势,总要一分为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判断也该如此。

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明显向好。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接受,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拥护,成为指导理论武装工作的利器,赢得了广泛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效果十分显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式多样,随处可见,日益深入人心,“最美人物”光照神州大地,感人精神净化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提供思想保证、道德滋养、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新闻传媒越来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宣传好中国的价值观念、树立好中国形象的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作品,在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奉献出美好的精神食粮。显然,看不到我们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就会导致形势判断的片面性,显然也与实不符,不利于我们鼓舞士气、振奋精神。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张国祚   意识形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