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很大一部分地区屡次出现雾霾,居民不堪其扰,引起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现在,各地正在采取针对性举措,社会方方面面提出建设性的方案防霾治霾,有些地方已初显成效。作为研究者,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视角进一步深入分析雾霾所代表的环境危机因素形成之因和防霾治霾促进环保之策。这个特定视角就是从所谓“胡焕庸线”对于基本国情给出的一种刻画入手(见图1),直观表现为一个框图,从中更加明晰治霾、环保的基本逻辑、战略思路和技术路线(见图2)。
“胡焕庸线”揭示的基本国情
在基本国情层面,20世纪30年代胡焕庸教授在研究中发现,把黑龙江瑷珲和云南腾冲两点连在一起以后,这条直线的两边,一个是西北方向,一个是东南方向,可以形成一种国土和人口之间的鲜明对比。按照当时的数据,以这条大概45度角的“胡焕庸线”为分界,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二者之间人口密度比高达42.6:1。
笔者以2010年前后的数据与当年的研究进行比较,发现这个比重的变化很小。至2010年前后,中国人口仍然有94%左右是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国土情况比重的变化也不大。“胡焕庸线”作为主轴,不仅划分出极为悬殊的人口密度,同时也可以更真切地使我们认知,我国绝大多数处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社会居民所面临的随着能源耗费、资源使用而来的空气、水流环境等方面的环境压力特殊性。这有益于从实证角度深化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把“胡焕庸线”可以揭示的基本国情作为一个起点,笔者试图以“半壁压强型”来说明中国在发展空间格局上的特点。
1.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不同,衣食住行、取暖、供热、用电、耗油等资源的获取或使用,会在分布和“压强”上具有明显区别。我们且不论可以从西部和国外取得多少资源,现在的发展空间仍然是以四成左右的国土对应超过九成的人口。这样单独计算后,如果把东南半壁人口密度放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排序里,会使这一指标从我国整体计算的全世界第11位,一下跃升到世界第5位。
2.汽车密度
我国的汽车密度,若按全部国土和全部人口平均下来这一指标仍是相对低的,但是如果按照东南半壁格局计算一下,实际上这部分国土上我国的汽车密度已经和美国差不多。其他的一些指标,也都作类似的数据比较,可以更真切地知道我国现实的资源环境制约是在什么样的数量级上。也就是说,特定的“胡焕庸线”概念,可以带来一个基本资源耗费形成的环境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强概念。
3.特定发展阶段
中国近几十年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定经济起飞高速发展时期(虽然这个时期现在正从高速变为次高速或者中高速,但是其基本特征仍然存在),其基本特征带有明显的外延型、粗放型——从我国单位GDP伴随的资源能源消费,我国每一年在全球经济中所耗用的钢材、水泥的比重等,都显示出这种粗放型特征。“胡焕庸线”、“半壁压强型”是从地理经济学角度形成的认识,加上特定阶段的因素,便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资源环境方面压力、压强挑战的严峻性。在此后面,还有第三重叠加:在“胡焕庸线”基本格局上叠加了我们粗放型高速增长阶段特定因素之后,还叠加由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以煤为主”的基础能源格局,而煤炭作为资源能源客观地带来很高的环境负担,污染压力是有目共睹的。
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更鲜明地刻画到在世界上颇为独特的“半壁压强型”基础上的“三重叠加”,因而关于中国要保持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它所面对挑战的特殊性,以及在有了关于这种特殊性的认识之后,还要考虑怎样应对挑战。为此需要形成独特针对性的战略、策略,即以非常之策,破非常之局。我们有必要注重供给角度的经济学研究。所谓“供给管理”就是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好一系列由供给端发力的、难度比需求管理更高得多的“区别对待”和机制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