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理解地方治理现代化的五个维度(3)

治理理念

治理理念指的是对治理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即对治理的多元化、法治化、民主化和协商性、过程性等要素的认识。治理理念有时先于实践,有时则是对实践的总结。

中央和地方的治理理念是存在差异的,其原因首先在于对社会形势的判断具有全局与局部的差异,因此多数地方的治理理念滞后于中央,即使某些地区治理理念比较先进,也往往是对社会形势发展的一种反应。其次则是因为治理任务具有宏观与具体的差别。地方所面对的治理任务更加庞杂、具体,更直接面对多元利益主体和公众需求,矛盾触点更多、压力更大,陷于具体治理任务之中,而较少考虑宏观规划。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政策空间的有限性限制了治理理念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治理理念的现代化程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行政人员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也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还易受到主政人员的影响。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建立治理的长效学习机制,并通过加强政府问责,建设透明政府、数据政府加以辅助,以不断更新治理理念。

治理成本

治理成本指的是达到治理目标所需耗费的资源与所达到的效果之比。在实践中,治理成本通常被具体化为选择此种而非彼种治理方式所导致的损失或所付出的代价,治理成本高,治理行为产生的几率就小。

地方政府的治理策略与治理成本密切相关。那些资源投入大却耗时长、见效慢的治理方式往往被认为“成本较大”,而经常会让位于一些“短平快”的治理方式,因为后者更容易见到政绩。悖论的情况则是,有些治理项目尽管资源投入巨大,但却是政府中心工作或上级交办任务,即使收效甚微却也可能成为治理重点;而有些并不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但却因为不是首要任务的项目,则有可能被置于治理的边缘地带。而决定是否中心工作或首要任务的,往往是干部评价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此外,那些区域性或跨界的治理问题,由于无法避免“搭便车”而往往成为无主之地,如环境污染等。

地方治理的成功是国家治理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但地方治理却面临着与国家治理不尽相同的现实问题。合理理解地方治理的策略和行为,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改善治理环境,有效推进地方治理的现代化。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维度   现代化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