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蔡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解读“全面二孩”——
蔡昉,1956年9月生于北京,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副院长、人口研究所所长。被评为“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之一。
■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庄宇辉 何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是利用‘十三五’这个重要窗口期,因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呼声,进一步释放生育势能,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重大决定和举措。”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蔡昉刚刚完成宣讲任务回到北京就接受了本报驻京记者的独家采访。
蔡昉是我国权威人口问题专家,谈起《建议》明确提出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要求,他首先作上述表示。蔡昉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传统增长源泉式微。应对这个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力转换是根本,但人口政策调整也可以在未来更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所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首先是以人为本、取信于民,同时也是着眼于长期人口均衡发展。
一、“未富先老”是一个新国情,为“十三五”及更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深圳特区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备受全社会关注的“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那么,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缘何再次调整?您作为我国权威人口问题专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请您介绍一下计划生育政策严格实行了这么多年之后,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
蔡昉: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我国全面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保就业的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促进了人民福祉的提高。在“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更加均衡,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顺利展开,生育政策调整有序推进。
早在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就指出“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基本上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三十年之后,我们看到人口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总量矛盾变成结构矛盾。首先,总和生育率已经多年低于2.1的替代水平,一般认为在1.5左右,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2010年我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随后进入负增长时代,相应地,人口抚养比从下降转为上升。从经济增长角度,意味着中国正在加快失去长期推动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可以说是我国的一个新国情。
我国人口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特点,集中表现为人口加速老龄化及其相关影响,为“十三五”时期及更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深圳特区报:“未富先老”带来哪些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蔡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未富先老”的特征愈益显现。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净增600万人,此后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进一步加大,增速进一步加快。作为一个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大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未富先老”带来两个挑战,一是养老挑战。养老不仅包括物质和经济的赡养、日常生活的照料,还包括精神和心理的慰藉等内容。中央的《建议》着重从这三个方面着眼,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一项行动计划,做出了全面、协调、配套的部署。二是对经济增长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本身也包含有人口转变新阶段上人口红利加速消失的挑战,意味着传统增长源泉式微。应对这个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力转换是根本,但人口政策调整也可以在未来更有利于人口均衡发展。所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首先是以人为本、取信于民,同时也是着眼于长期人口均衡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