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强力反腐,也要建职权正面清单
早在十八大召开前后,就已经按照建立竞争性市场体系的方向进行了一些试验性改革,比如企业注册登记的便利化、营业税改增值税等等,并且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使我国就业情况在GDP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得以保持较好的状态。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需要用增加投资的办法维持8%以上的增长率,是因为要保就业。保就业当然是必要的,但认为要保就业就必须保增长是不成立的。增长有个结构问题,一个行业增长1%,它的新增就业可能超过1%,也可能不到1%。过去大量建设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雇员数量就比普通服务业少得多。所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同样的GDP增长率的条件下,就业的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各方面改革的进度差异很大,例如金融领域在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但在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方面就进展得很慢。最近发生市场波动以后,出现了股市注册制改革将要推迟的传言,引起了人们对改革放缓的担心。
国有企业掌握着大量重要资源并且在许多重要行业中处于支配地位,如果国企仍然效率低下,国民经济效率就很难提高。最近下发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较之前的征求意见稿有进步,但是有些思路还不够清晰。例如,对于如何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要从过去“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的决定就不十分清楚。
强力反腐以来,一些党政官员“乱作为”的情况大为收敛,但“不作为”的情况却有所蔓延。这既是源于这些官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的不足,也与官员职权不够明晰、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有关。当前一方面应当加强制度反腐,把权力关到法治的笼子里,同时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加快建立官员职权的正面清单,使官员行使职权有章可循。
来源:新华日报
